(完整word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728916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完整word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完整word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完整word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最新公开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 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2. 理解小说中“欧亨利式的结尾”。3. 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英国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 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 弦琴,并俯身倾听这根弦发出的微弱乐音。如果你是她,你是怎样的心境?悲观绝 望,孤独无助?可是画家却给这幅画命名为希望。画家的意图是表现人类直到 最后也不能丧失希望而这幅作品与今年成功连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有不解之缘。正是因为这幅油画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立志

2、竞选美国总统。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给人以生命的希望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二、教学过程:1、概述小说情节: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 常春藤叶上(开端)。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发展)。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高潮),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结局)。2、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一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重见贝尔曼(结局

3、):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 爱心(侧面描写)3、贝尔曼老是唠叨自己要画一幅杰作,那他画出来了吗?为什么?(1)、这片叶子画得极其逼真,连同为画家的琼珊也没有察觉出来。(2)、这片叶子拯救了琼珊,使她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念,并支撑她活下去;(3)、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善良,闪烁着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4)、它是绝笔之作,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1)、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丰富了人物形象。(2)、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

4、料,又在情理之中 。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 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三、探究拓展: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你读出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主题。(1) 、信念、意志、精神;希望的力量;珍爱生命。 (琼珊)(2) 、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 光辉;(苏艾,贝尔曼)(3) 、含泪批判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4) 、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解说: (3) 、含泪批判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 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在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

5、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然 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 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 、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3) 、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4)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 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 家伙的赏识。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 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

6、 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 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 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 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 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 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 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 示:“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

7、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 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 路而创作的。”(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 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 几个小钱。”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 生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 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 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艺术被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

8、,悲哀的不仅仅是 艺术,更是社会。(4) 、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她一一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 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 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 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 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而先前叶子的飘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 命运的沦落,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 后仍“傲然”地挂在藤枝上, 琼珊感到了

9、“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 罪的。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因而, 最后一片未落的叶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那么,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 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欧亨利为何不写其他什么叶子而恰恰是常春藤 叶呢?常春藤叶到底有怎样的意蕴呢?其实,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 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 (Dionysus) ,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后 来,尼采将酒神当作音乐

10、艺术的代表。原来,常春藤叶与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这篇小说中,常春藤叶就是艺术 的化身。得到救赎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贝尔曼。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艺术的希望与 生命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中,在完成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 同时,完成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当然,得到救赎的除了琼珊、贝尔曼和苏艾之外,我们这些读者在阅读中也得 到了某种救赎,来自艺术对于人的救赎。六、课堂小结 正如我们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欣赏的油画希望一样,这也同样是一幅给人以 生命的希望的艺术作品, 它是一位失意的画家, 用生命的绝笔给我们的温暖的启示。 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七、教学反思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人性之光辉艺术的力量我们讲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精讲点拨的有机统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 合作 探 究”。因此,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的设计上紧紧围绕这一思想,避免 传统的小说教学思路,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 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升华, 把课堂的主动权几乎交给了学生, 学生的一些思 想闪光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因此整堂课比较轻松, 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 发言很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