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718756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诉肺腑(第一课时)说 课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而宝黛感情达到成熟并趋于稳定的章节便是诉肺腑。宝黛的自由恋爱是向封建传统的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宣战,红楼梦反封建的意义正在于此。所以,学习诉肺腑首先要了解其反封建主义的主题,其次,既然是“诉肺腑”,所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描写,便是本课要学习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教学目标1.理解诉肺腑一课深刻的主题。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语言描写。3.比较宝黛恋爱观和现代恋爱观的异同。教学重点理解主题学习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学难点主题为什么是反封建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析读法教具准备VCD(可看红楼梦

2、电视剧中此一段)学习导航一、导入语男女双方走向红地毯是两情相悦还是媒妁之言的结果,这是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评判标志。在封建社会中有很多青年男女,他们向往、努力,追求志同道合的爱情,结果却是“受伤的总是我”。拾掇起他们千疮百孔的爱情,我们便会发现封建的思想是一张网,男女双方是这只网上的小虫。他们挣扎,他们反抗,却经常是被越锁越紧。也许只有打破这张网,才能让他们自由地恋爱、呼吸。二、整体初读肺腑之言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本文主要通过贾宝玉对林黛玉吐露的肺腑之言,反映了二人真挚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发挥想像,认真品味二人对话,把握住人物对话时的特定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由于本文除了写宝黛对话的情节以

3、外,还有许多情节,故给人一种松散的感觉,阅读时,只要抓住贾宝玉的“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句话来思考,就可以整体把握全文了。同学们不妨思考下列问题:“混账话”是指谁说的什么话?其他还有什么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林黛玉为什么不说这样的混账话?林黛玉听了贾宝玉背后的称赞后的心理活动怎样?“混账话”与肺腑之言有何关系?三、重点解读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三十二回,主要通过贾宝玉向林黛玉吐露肺腑来反映二人的真挚感情。当然除了“诉肺腑”这一情节外,本文还写了其他许多事情,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一系列人物,给了解全文思路,深刻理解宝黛二人的形象、性格带来了困难。阅读

4、时,我们不妨围绕“诉肺腑”去思考下列问题:诉肺腑是由什么事情引发的?这件事涉及的人物言行与刻画宝黛二人的形象有何关系?如何去揣摩诉肺腑过程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我们既能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又能深刻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师:让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诉肺腑”这一情节是由什么事情引发的?这个问题可看做是分析文章的切入点。这个点有总领全局的作用,所以教师可先从这个问题入手。明确:引发宝玉有机会向林黛玉诉说肺腑之言的是宝玉与史湘云、袭人说的一段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原是怕宝玉同史湘云因麒麟之故做出风流佳事因而“

5、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的”,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仕途经济一事,并听到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她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接着就有了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因而前来安慰,诉说肺腑之情节了。师:思考一下贾宝玉所反感的“混账话”是什么话?为什么贾宝玉如此反感?明确:宝玉所反感的“混账话”就是史湘云笑着跟宝玉说的有关仕途经济的一番话:“还是这个性情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仕途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

6、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子孙,他的人生道路,应该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这是社会的“规定”,家族的“逻辑”,所以不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贾母、贾政希望他为官做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甚至连宝钗、湘云、袭人等也认为他走仕途经济才是正道。但由于贾政的近乎迫害的教育方式,又使他本能地产生反抗。于是他憎恶“仕途经济”,讨厌与士大夫峨冠礼服往来,把八股时文称作“饵名钓禄”之事,把为官做宦者如贾雨村之流称为“禄蠹”。因此,面对湘云的劝说,宝玉只得不满而带有讽刺意味地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识经济的学问”。师:这种“混账话”谁还说过?林姑娘为什么从来没有

7、说过这样的混账话?(这些问题是全文的中心,抓住了这个中心,人物的思想性格则一目了然)明确:与史湘云一样,薛宝钗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结果也是遭到了贾宝玉的厌烦,“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走了”,以至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史湘云、薛宝钗都是与贾宝玉关系密切的人,她们的劝说也都是出自好意,可不是被贾宝玉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就是遭到了贾宝玉“咳了一声,拿起脚走了”的冷遇。可见,贾宝玉对为官做宦、仕途经济是深恶痛绝的。而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她从不曾劝贾宝玉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才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

8、他一切的纯真爱情,也正是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所以宝玉发自内心地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混账话。黛玉视宝玉为知己,宝玉视黛玉为知音,黛玉又听到了宝玉背后对自己的赞扬,使得二人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是否支持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问题上的分歧,也正反映了林黛玉与史湘云、薛宝钗的思想、性格上的区别。师:揣摩贾宝玉向林黛玉诉说肺腑之情时,二人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体现了二人怎样的真挚的感情?明确:宝玉:当他“忽见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时,便“忙赶上来”,“笑”道:“林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你了?”这一举一动,一连串的发问,无不透露了宝玉对

9、黛玉发自内心的爱和深深的关切之情。当林黛玉不无醋意地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时,宝玉“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当林黛玉以“放心不放心”的问题来激宝玉时,宝玉先是“叹”了一口气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又“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这些句子,生动地刻画了宝玉既深深地爱着黛玉又急切希望黛玉能

10、够理解自己的这番爱心的心情。文章结尾,宝玉误把袭人当作黛玉时说的那一段话,更是把宝玉对黛玉的眷念与挚爱之情写到了极致:“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真是一个十足的“情痴”。黛玉:与宝玉相比,黛玉的感情显得更为复杂,更为深沉,她的话有时带有一股酸意,正是一种深爱的体现。她的内心又是无比热烈的,当她听了宝玉的倾诉之后,“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诉肺腑这一片断,作者抓

11、住人物的特定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达到了打动人心的效果,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四、探究质疑:对宝玉厌弃仕途经济的看法人们历来对贾宝玉厌弃功名利禄持褒扬的态度,对此,本人有不同看法。对仕途经济、功名利禄也要辩证地看。对当官不为民作主,只求升官和发财的禄蠹,我们当然鄙视,但对头上一片青天,清风两袖,政绩卓然的清官,我们是不是不该否定呢?如果人人都做贾宝玉,去归隐,去出家,这岂不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人哭着来到世界就意味着人一生要背负各种责任,那种只管自己、不顾他人和社会的人活着的价值何在?这种人越多,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民族,民族没有责

12、任感,其后果不用我多说。我在想,曹雪芹写红楼梦真的是想反封建吗?会不会是在反思?“莫效此儿形状”,是不是在告诫?如果宝玉身上有很多曹自己的影子的话,那么,曹是不是在现身说法?人们对贾宝玉行为的支持,对于已经有了成熟的世界观的大人来说,固然知道这是反封建的必要,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贾宝玉的不学无术、不负责任、情感泛滥是不是在学生眼中就俨然成了榜样,是学习的对象?不辨是非的中学生如果这样学,我们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后果是什么?当然贾宝玉也有很多优点,如杂学旁究,文采超然,甚至贾宝玉的品行也比封建社会的很多公子哥强百倍等等,因为这些,我们就该如此褒扬吗?我的这些话也许很大逆不道,也许很幼稚,不能像某些人

13、那样对问题理解得很深透。但这却是我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的担忧,有不对处,愿听赐教。板书设计延伸阅读说红楼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像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一拙,

14、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

15、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16、,谁解其中味?”1.第自然段中说的“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回答不超过30字)答案: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2.第自然段说,荒诞化、幻化是一种“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什么?(回答不超过6字)答案:现实生活(或世俗人生)。3.第自然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写出,每条不超过15字)答案:给作者留下创作的自由;给读者留下阅读欣赏的自由(或给读者留下二度创作的自由)。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几项是()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现实生活。C.作者认为一味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