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71215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一、选择题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结合下图回答13题。1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较少 D木材短缺2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A挡风 B防水C阻沙 D遮阳3图示地区可能

2、位于()A陕西 B黑龙江C新疆 D福建解析:第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创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当地气候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民居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歉程度。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有时会出现暴雨天气,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院内,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3题,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土层深厚,降水稀少,故选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答案:1.A2.B3.A(2018赣州十四校联考)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下表为2010年

3、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读表回答46题。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79.744.4106.3中部地区1 61526.4145.7东北地区106.85.926.2西部地区1 026.284.626.84.下列关于该年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的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B水能资源丰富C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D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出地5四大地区中,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C水能丰富的地区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6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

4、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解析:第4题,读表可知,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东部地区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第5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第6题,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地区,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答案:4.C5.B6.A(2018广州模拟)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

5、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7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 ,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湖水热量散失,形成“温室效应”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8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推论,正确的是()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

6、等冰蚀地貌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解析:第7题,南极洲位于南极洲板块内部,而且材料没有提及地壳运动的相关信息,选项A错误。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夏季冰川融水量极小,且湖水上面是冰层,导热十分有限,选项B错误。南极洲夏季时,昼很长,阳光透过冰层,使下面的湖水升温,数米厚的冰层阻止湖水热量散失,加上冰层产生逆辐射,冰层下的“温室效应”显著,水温较高,选项C正确。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与水温较高无关,选项D错误。第8题,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选项A错误;该地区为干燥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基本无冰川作用,选项B错误;7月为

7、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无法看到“血瀑布”现象,选项C错误;南极洲风力大,麦克默多谷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在风力作用下可能形成沙丘,选项D正确。答案:7.C8.D(2018哈尔滨四校联考)读甲、乙两岛示意图,完成911 题。9甲、乙两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A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B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C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D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

8、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10关于甲、乙两岛自然环境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岛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乙岛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乙岛河流径流量比甲岛河流大C甲岛终年受低气压带控制,乙岛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D甲、乙两岛自然带差异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1影响乙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 B气候和交通C地形和交通 D交通和资源解析:第9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判定甲岛为位于东南亚的巴厘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碰撞挤压处;乙岛为冰岛,位于大西洋北部,处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张裂地带。第10题,乙岛纬度高,终年分布着积雪冰川,南部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河流主要依靠

9、积雪冰川融水补给和降水补给;甲岛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大,河流年径流量比乙岛河流大;乙岛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第11题,由图可知,乙岛河流由中间向四周流入海洋,可以推断沿海地区有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分布,且冰岛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的环状交通线上,故地形和交通是冰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答案:9.B10.D11.C二、综合题12(2018昆明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素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之称,其南部地区有“羊上树”奇景,这种树叫阿甘树,是一种多刺的常青树,需生长40至60年才能结果。其果实经繁杂工序、纯手工加工,制成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有“

10、液体黄金”之称。下图为摩洛哥所在区域及马拉喀什气温和降水资料图。(1)分析马拉喀什气温年较差较小的原因。(2)推测“羊上树”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3)写出阿甘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生态意义。(4)说明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的原因。解析:(1)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地形、下垫面性质、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分析该地区夏季气温不高、冬季气温不低的原因即可。(2)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分析。(3)通过区域位置和环境特征判断,阿甘树所在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问题较突出,该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截留水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可从生长周期、生产工序、工业化水平

11、等方面分析。答案:(1)冬季北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南下;受西风暖湿气流影响;夏季南部山地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气流侵入。(2)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地表水较少,多为季节性河流;为贫瘠的荒漠土;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动物耐饥渴能力较强。(任答3点即可)(3)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扩大;保护生物多样性。(4)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纯手工制作,生产工序繁杂;工业化水平较低。(任答2点即可)13(2018贵州重点中学模拟)读北美洲简图及哥伦比亚河流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美国阿拉斯加的位置。(2)描述北美洲西部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差异,

12、并分析原因。(3)分析哥伦比亚河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解析:(1)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高中低纬、五带),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相对方位、相邻地区)等方面描述。(2)山地的差异主要从海拔、地势状况、山脉走向等方面比较,其成因需结合板块构造学说,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方面分析。(3)流域的开发利用需要分析流域的地形、气候、矿产等自然因素,结合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主要从能源开发、农业、工矿业、旅游业等方面分析。答案:(1)位于北美洲西部,北冰洋与太平洋之间;处于亚洲与北美洲交界的白令海峡东侧;纬度较高,地跨北寒带与北温带;位于美国本土西北部,加拿大西部;位于西半球、北半球。(2)西部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体海拔较高,地势陡峭;东部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海拔较低,地势较平缓。原因:西部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形成西北东南走向山脉,受内力作用形成,山体海拔高且地势陡峭;东部处于美洲板块内部,内力作用较弱,长期受外力侵蚀作用影响,山体海拔较低,地势较平缓。(3)哥伦比亚河流域处于北美洲西部山区,地势落差大,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水力资源丰富,适宜开发水电;该流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可利用丰富而廉价的水电发展工矿业;流域内多山地,降水丰富,适宜发展林业、牧业;流域内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可发展旅游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