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发祥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69991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文化的发祥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吴文化的发祥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吴文化的发祥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吴文化的发祥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吴文化的发祥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文化的发祥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文化的发祥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文化的发祥地一苏州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 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 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 模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 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 所罕见。苏州古城的古迹密度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西安,列全国第三位。苏州古城和苏州园 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 庄是三

2、张国际级、重量级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进入国家申请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 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 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 的钟声。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 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 映,加之文人墨

3、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 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 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 大发现之一。天堂苏州,东方水城一一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 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 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 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

4、常熟),3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苏州甪直),7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苏州东 山、苏州西山、苏州光福、苏州木渎、吴江震泽、太仓沙溪、昆山千灯),还有一大批保存 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昆山锦溪,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区 的东山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山塘街。吴文化概述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 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 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 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

5、的交界处。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 在本区域生息繁衍。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 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10个文化层), 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 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 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 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 表明:家蚕首先是吴

6、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 国和世界。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一一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 全国最先进的地位。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 年间。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 为精美绝伦的珍品。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 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 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

7、残留于台地山麓。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 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原留 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在周代,宁镇、太湖两区域的先民组合一体 即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吴国。它在传承良清文化的基础上,交融进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 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与南面的越文化,创造出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 国文化,即吴文化中极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限于篇幅,仅举其两个突出方面:一是军事领 域,居当时中国的最前列。吴国不仅有几万精良的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 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吴国兵器之精锐,在当时首屈一指。

8、更具旷世意义 的是,它孕育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及其名著孙子兵法,至今还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二是 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乃“中国历史第一古城”,2 5 0 0年来原貌 仍存,这不仅在中国即使于全世界也难觅其偶!由于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乡泽国,域内的地区性特 别强,多元性明显。由于这种自然环境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而导 致居民的气质、习俗、风情,意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吴人从上古时期起,就显得 秀慧、那腻、柔和、智巧与素雅。以后随着历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战乱,大批的北方地 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吴地,他们的生活习气,加深

9、了吴地吴人的上述特性。到 唐与两宋时代,吴地城市经济、城市火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在明清期间,吴地中心的苏州, 在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都跃居全 国“第一大都会”,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 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中国历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长近四 十里,与当时首都洛阳相仿。水陆双棋盘格局,独一无二。城内宫室、花园、寺庙、茶室、 酒楼、河道、桥梁之多之美之丽之巧,无他城可伦比。距今2500年左右吴人言僵(子游) 求学手孔子,返回吴地后大

10、力传播孔儒之学,被誉为“南方夫子”。汉代吴地郡学林立,诵 读之声不绝于途。隋唐时创建科举制度,分科学校应运而生。至宋朝,府学县学,里、村的 社学、义塾以及寺院经办的经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学者主持的书院也以吴地为盛。明代, 苏州地区有社学七、八百所,清代更见发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学就读。吴人好读书,已成 为传统风气。正由于这种深广的教育基础,故明清两代苏州一府的进土、状元人数遥居全国 之冠。杰出的文学家代有辈出:陆机、陆云、昭明太子萧统、韦应物、陆龟蒙、范仲淹、范成 大、高启、文征明、冯梦龙、金圣叹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的三言在中国文 学史上居很高位置,冯氏对吴歌的搜集整理与创作有着历史

11、性的贡献。吴歌乃吴人尤其 下层劳动者所创作的民歌,其形式、内容与感染力远较著名的刘三姐山歌优美动人。它源远 流长,战国时的屈原就称羡吴歌的优美动听,而且历史、社会影响大。明清两代,全国主要 城市都有专以演唱吴歌为专长的艺伎传唱,如著名的王翠翘、陈圆圆、童小宛等。崇祯皇帝 的宠妃田妃、袁妃也均以这一技艺来取悦皇帝。当时普通百姓亦以会唱吴歌为时髦。笑语为 我国一支最古老的语种,迄今稳定少变。唐代语音学家陆德明常以吴音去注释古代经传。吴 语自先秦时起,就享有“糯软甜脆”的赞誉,精场帝也以效说吴语为荣。到明清时期,大凡 上层人士,尤以妇女如妃嫔、名妓,下至戏曲演员、江湖艺人,均以操吴语为时髦。戏剧曲艺

12、,独树新帜。著名的昆剧孕育于明代的吴地,自此苏州就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 重要的发祥地与大本营。剧作家、剧本、演员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全国居前列,至今依 然为海内外所注目。评弹将评话与弹词合为一体,操吴语,博采小说、戏曲、诗歌、音乐、 相声等表现手法之长,熔说、噱、弹、唱、演于一炉的综合艺术,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中华 民族的轻音乐“江南丝竹”,于音乐天地里独树一帜。吴中古典园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变化有致,在构思、布局、造型上深蕴诗情画意, 艺术与自然之美和谐地统一。城市建筑与居民的风尚、习性都讲究艺术化、典雅化,这是吴 人的一大特征。吴门的书画艺术为举世公认。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等在世时

13、,就为国内外人 士所钦佩。那时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书画为一生中之殊荣。手工工艺精巧优良,不仅在历史上曾独步全国,至今在丝绸、刺绣、木石雕刻、灯彩、 制扇等方面仍为海内外人士所叹服。丝绸、刺绣之精美绝伦,红木家具及雕刻技艺世无其匹。 苏州灯彩与苏扇之华美精巧曾在历史上享第一之誉很长时间,兹仅举两小例以一斑窥全豹。 担相。用泥捏成各种人物面相,肢体以香樟木做成,手脚都能活动,再配上四季农饰,组 成各种艺术场景摆设,它将中国雕塑大师唐代杨惠之的技艺实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 其社会意义很大。仿照顾客的相貌,哪怕额上一块小疤都能维肖维妙地捏出来。清朝前期, 山塘街上有一种

14、制作场店,能以一根发条作动力,制出像“童子拜观音”、“搅娥奔月”等 高级玩具,不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动作,就连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捣药。“工巧绝 伦,举国无双”,确是历史的真买写照。吴中的饮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鲜享誉全国。吴地不仅有自成体系的“苏帮菜”以及 一大批高档菜馆酒楼,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讲究日常肴菜而名闻遐尔。历史上“船菜”特具水 乡地方特色,苏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及糕点糖果,其品种之多,门类之全,质地之佳,滋味之 美,形色之巧,千百年来一直令海内外人士赞不绝口。人文景观“聚宝盆”的吴地民俗是吴文化的又一代表。在历史上它就以博厚丰繁饶有兴 致而称绝全国,而且无论其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爱

15、情婚姻、人生礼仪、生老病死、节令玩 耍等等无一不多姿多采,别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还品位高级。比如,明清时代的八月中秋 节除通常的赏月吃月饼食菱藕外,还在虎丘山上举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戏曲演唱竞赛;又如每 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节至山塘街“看出会”,好比西方许多国家最隆重盛大的“狂 欢节”,其内容奇特丰富,传统色彩鲜明浓烈,传唱至今的古代中国民歌大九连环“上 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足以为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有 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十鱼文化十稻文化十蚕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于“重群体、答 道德、讲究和谐、

16、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华文化母胎之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凝炼出 了它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正由于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导致了吴地吴人千百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 衰地繁荣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较诸其他地方文化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的特点。 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种经济型的文化。优秀的吴文化必将对祖国的四化和统一大业作出越来 越大的贡献。水文化是苏州的特征和个性优美的城市都是一个城市的精与气、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统一。良好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人文环境的首要构件,是该城市自古至今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 凝聚和结晶,是包含该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正在凝结和发展着的城市的内在气质、价值 观念、市民心理、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的抽象和总结,城市精神又是体现城市 独特个性特征的符号系统。城市精神作为城市长期实践的精神积淀,成了城市市民认同的精 神纽带、心理依存、行为导向和实践哲学,成了城市的本质形成和展开的思想基础以及推动 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