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698358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乐亭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丰乐亭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丰乐亭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丰乐亭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丰乐亭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乐亭记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和虚词“以”“之”的用法,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2、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3、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教学难点】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生共同翻译课文第二课

2、时:一、直接引入:昨天我们已经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翻译了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对一些重点词语掌握了没有。 二、检查重点字词句翻译: (投影:六一居士初谪浒州:贬职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改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快速;跑吾之乐可胜道哉:尽聊以志吾之乐尔:姑且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翻译重点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1、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三、课文学习:问:1、

3、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明确:其本人。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2、欧阳修为什么要更号? 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3、“六一居士”中的“六一”何所指?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4、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4、“六一”给了居士怎样的快乐?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5、沉醉于五物的好处是什么?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6、文中居士得到“六一”之乐没有?为什么?“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

5、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话回答。) 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7、 (1)问: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A、少而仕,老而休。是必然规律。B、用于时而讫无称。

6、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C、 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8、 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明确: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四、 小结:文章主旨本文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主题)2、传记形式别具一格。(主客问答)便于直接且逐层推进阐述作者的思想和情趣,使行文宕起伏、情感真切。3、 语言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五、巩固练习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聊以志吾之乐尔: 志:记,记述 尔:通“耳”,罢了。2、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劳累3、使吾形

7、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4、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5、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6、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辞官归隐解释下列的多义词:1、 以吾一翁:把,介词 乃以难疆之筋骸:凭,用,介词 聊以志吾之乐尔:用,介词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的,结构助词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一日天子恻然哀之一:代“我”,第一人称代词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1)六一,何谓也? (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也,表判断)(3)方得意于五物也 (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4)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 (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秦”

8、之前)(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定语后置,应“吾累者之世事”)(6)此吾之所以志也 (也,表判断)请翻译下列句子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2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3吾其何择哉?(译)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译)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退休已有三年了,一旦天子发出恻隐之心怜悯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译)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丰乐亭记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

9、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2、 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学习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一、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

10、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1、通假字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2、古今异义(1)修既治滁之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 (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3、一词多义(1)始始饮滁水而甘 (才)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起初,开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曾经)(2)爱又爱其俗之安闲 (喜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疼爱)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 (吝惜,爱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欣赏,爱慕)(3)既修既治滁之明年 (已经)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11、 (既然)言未既 (尽,完)既而得尸于井 (不就)4、词类活用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掇幽芳而荫乔木 (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风霜冰雪 (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作动词,命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译文: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12、译文: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译文: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应译出“所以”、“安”、“幸”)三、思考讨论1、第一节介绍了作者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讨论1:“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确: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

13、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讨论2: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讨论3: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明确: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略)二、思考讨论:1、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

14、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2、 第三段“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3、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他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明确:(1)“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15、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2)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4、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明确: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