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697603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思我们的教育-变形计青春契约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湖北省宜都一中李向阳论文提要:复旦大学,中国知名学府,最近因110周年 校庆涉嫌“抄袭”,再度闻名遐迩。与此同时,BBC中文网 声称,2014年有约8000名中国在美留学生被学校开除。相 关数据分析,被开除的学生,学术不诚实的比例占22.98%, 学术表现差的比例占57.56%。只要仔细对比,不难发现, 在复旦抄袭门与8000留美学生被开除之间,有着十分类似 的共同点:不诚实一一复旦校庆宣传片抄袭被网民发现第一 反应是百般狡辩;表现差一一毫无原创能力,短短四五分钟 的宣传片,皆要山寨、抄袭他国大学创意。为何独独中国留 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何中

2、国一流大学开个校庆Party 皆要屡次陷入抄袭门?这与多年来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是 否有必然联系?中国的教育改革到底应何去何从?怎样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本文尝试从热播电视栏目变 形计青春契约中得到启示,从环境、从劳动、从亲情这 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入手,倡导教育理性回归生活,回归到 最基本的人性教育上来。正文:昨天网友传给我一张照片,画面上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正 在酣睡,在他的胸前赫然贴有一张大大的“距高考还有6933 天倒计时的牌子”。“我的妈呀,也太早了吧! ”我险些笑 岔了气。联想起看到过的一则笑话,讲的是星期五下午放假, 一向苛刻有加的女老师竟然未给学 生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很是“不适 应”

3、o同学们一窝蜂作鸟散状冲出教 室,担心老师突然想起而“反水”。两则“故事”,很是搞笑,很是引人 思考!前者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对高考 之“关注”,后者反映了当前我国学 生生活之“惨烈”,两则共同反映了 我国当前教育之生态。这是我们的教育吗?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教育吗?这种 教育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吗?我们的时 代呼唤什么样的教育呢?偶然机会观看了湖南卫视变形计青春契约节目, 感慨颇多。在大家争相吐槽中国教育种种不是的当下,难得 还有那些执着追求的电视人用他们的方式告诉我们原来教 育还可以这样做,给我们打开了教育的新思路,带给我们很 多思考。青春契约的两个城市主人翁都是我们学校教育嗤之以

4、 鼻的另类:一个是“小霸王”王晨正,陕西西安的纨绔子弟。 追求时尚,身着名牌,花钱如纸,挥金如土,在他的生活中 除了钱就是拳头。他特别喜欢打架,三句话不到就拳脚相加, 下手特很,打架从来没有输过,是西安街头小霸王。因为屡 次违反校规,已被学校开除。当有老师知道节目组选他做节 目时,好意提醒说:“你们选小孩做节目,一定要调查清楚, 弄不好把你们的节目毁了”。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翁是辽宁 “毒舌男”张赢天,他的父母离异,每周轮换在爸爸妈妈家 里生活。这个孩子对老师不屑一顾,在课堂上撕书、顶撞。 和同学拼消费、拼家业、拼爹,看不起同学们的“寒酸”。 他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三大类:“脑袋没被门挤的”;“脑袋

5、 被门挤的”;“脑袋被大铁门挤的”。他对妈妈的看法是“一 个脑袋被驴踢过,还没好的人”。对爸爸的看法是“一个刚 从精神病医院出来,手里还有票票的人。”打骂妹妹,顶撞 姥姥,对周围的任何人都充满了敌意。没有追求,无所事事, 冷漠、无情、消极、麻木。临行前走到登机口,面对着一遍 遍呼喊自己名字的父母,张赢天没有一句道别,一丝留恋, 甚至没有一个眼神的回应。我想,如果我们的学校遇到这样的学生,会怎样面对? 除了开除他,把他推向社会可能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 的学校教育对他们似乎已经无能无力。当我们对这样的学生 避之若浼时,节目组却专门挑选这样的“硬骨头”作为教育对象,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胆识和勇气

6、。事实证明,我们 多年教育无法融化的“顽石”经过剧组短短30天的变形,他们已经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我们不得不感叹“技不如人”“甘拜下风”什么样的启示?!他们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给我们带来回归“真正的人”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教育 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 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虽然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强调成才先 成人。但是,现实生活中家长、学校、社会,往往重视智育 而轻德育;重知识

7、的学习,而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养。一切唯分数是举,一好遮百丑。于是,形成了全国上下 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事实。教育太多的功利化,使本末倒置, 忽视了最重要的人性教育。教师围绕题目转,学生跟着考试 走。讲练考,日复一日,以至于很多的学生厌倦这种枯燥无 味机械重复的应试模式,根本感受不到学习快乐。长此以往, 形成了学生不愿学,老师家长逼着学的对立,加剧了学生的 叛逆心理。故事主人翁张赢天为什么不爱学习,不求上进。与其家长离异缺少亲情有关,与家长重抚养轻教育的观念有 关,也与学校教育不能走入学生心灵,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潜能有很大关系。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高考的重要性,否认培养大学生、 研究生

8、等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性。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 都应该建立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健全人格,再高 的才学也是枉然,甚至还会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比 如,凉山高考理科状元中科大毕业生刘宁四年流浪,状元沦 为乞丐。当有记者问到“为什么不找工作,好好生活。”他 的回答是:“主要是感觉现在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让我看不 到意义、找不到目标,一切都很平庸。在现实生活中,让我 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 无聊很没意思。”可见,不是找不到工作,不存在能力不足, 而是他的人格缺失,对人生的态度出现问题。他幻想“高大 上”的生活,而又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头做起。还有马加爵、 药家鑫、曾

9、世杰、林森浩等更极端的案例,本来应该一路阳 光的天之骄子,为了生活中的一点小事,不惜用残忍的方式 伤害别人的性命,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那些轻生、自杀、 抑郁、精神分裂的学子更是屡见不鲜。他们为什么年纪轻轻 就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感受不到人生的快乐?根源不在于 知识、能力的缺乏,而在于健全人格、健康心态的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 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 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 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 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我

10、们期待从精英的教育、知识 的教育回归到人性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健全的身心素质的 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个人有了健 全的人格,就算遇到再艰难的处境,他也能够快乐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再富裕的生活,他也体会不到 生活的幸福。环境教育人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孟子能成为人 类伟大的思想家,与其母亲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常言 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古纨绔少伟男”,也都强调 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 会给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 影响人一生。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他们身

11、上大 多可以找到不良环境的影子。变形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就在于充分挖掘环境对人影响的潜力,通过改变生存环境, 将学生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特定环境,来达到促使人反省、体 验、感悟,重新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促使人发生改变。人类产生以后,不断优化生存环境,来满足日益增长的 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但优越的环境如果利用不好,反而会 让人迷失本性。城市里繁华喧闹,看似得到了很多物质方面 的满足,却容易失却精神的食粮。让人沉湎于物质享受、攀 比中无法平静,失去了真实自我,迷失了善良本性,冷漠的 外表下隐匿着人性的贪婪。当王晨正、张赢天来到偏远的青 海高原,面对物质的极度缺乏,艰难的生存环境,这时才开 始意识到

12、过去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有什么的生活 多么宝贵。在与世隔绝的大山,吃没有鱼肉、面包、火腿, 方便面也成了奢望,整天土豆就咸菜的生活;住没有干净的 房间、整洁的床铺,没有洗发水,洗个淋浴也不可能。漫长 的夜晚,没有电视、电脑,没有手机、游戏,整个人都要疯 掉了。当静坐、逃跑都无法逃避一切时,他们只能被迫接受 新的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劳动锻炼人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马克思 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 个星期,也要灭亡。”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创造 出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而且更重要的是,通 过劳动体验

13、,获得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获得生存 和发展的知识技能;体会到生活之不易,劳动之艰难;懂得 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提高协调沟通能力;培养信念、责任、 坚持、勤劳、热情、善良、诚信、感恩、乐观、创造等优秀 品质;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 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 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 失业率为15: 1;犯罪率为10: 1;爱干家务的孩子比不爱干 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爱干家务的孩 子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 劳动、热爱劳动,

14、对于其一身的发展有多方面好处。但对于如此重要的劳动教育,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 都明显缺乏。北京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共发放问 卷1000份。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 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从来不参加 任何形式的劳动。某校开展的中外校际交流活动中,来自美 方的13名初中学生出国所需经费均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而 我国所有外出学生所需全部费用都是父母给的。当越来越多 的外国青少年从小通过劳动走向自立时,我们的学生还躺在 父母的怀抱里撒娇抱怨,心安理得享受,一点都不懂得珍惜, 甚至铺张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王晨正、张赢天为什么会大手大脚,沉溺于物

15、质的享受, 无所事事,不求进取。就与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劳动锻炼, 从来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艰辛有关。对于他们而言,物质的获 得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面包会有的,香肠会有的,房子 会有的,车子会有的,一切都不用自己操心。在这样优越的 环境下,人生的意义就是享乐,还有奋斗的意义吗?凭什么 要受那份罪呢?可当他们来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青海大山。面对 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生存现状,不劳动连填肚子的土豆都 没有时,他们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劳动的重要性。所以,他 们不得不放下“公子哥”的架子,挖田、种地、砍柴、拉车、 捡牛粪、做饭、洗衣,第一次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也就是在 这种亲近自然的劳动中,他们才第一次体

16、会到生存之不易、 劳动之重要,慢慢开始读懂人生的意义。亲情唤醒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青少年走向叛 逆,产生种种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青少年问题,有其自身 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良的家 庭教育是孩子走向叛逆的主要诱因。近几年来,离异家庭、 留守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比例明显上升。究其原 因,主要是这类家庭,缺乏有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关爱与 亲情。比如,张赢天虽然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有车,有 房,有名牌商品,但他并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情。从 小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时时担心父母离异,他有的是惊 恐无奈,留下了心理阴影。父母离异后,家庭的亲情更是畸 变成物质的满足。当亲情无法慰藉,他只能靠物质的比拼来 满足自己的虚荣,靠“装”来捍卫自己脆弱的尊严。把冷漠 无情当作面具,将我行我素当作盾牌,用一种近乎扭曲的方 式,顽固地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其实看似冷漠、另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