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69326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

2、(1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3、;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

4、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教育制度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地方官学有州学、府学、军学、监学以及县学,属于地方政府及诸路提举学事司管辖。二、辽金元时

5、期的教育.辽朝的教育制度辽朝的教育制度草创于辽太祖时期,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才逐渐确立起来.辽朝在南京、上京、东京、中京、西京都设国子学,总称为“五京学”。除了5所国子学外,还设有上京、中京、西京3所国子监。辽朝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州学和县学亦设博士、助教。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贵族子弟教育,曾专门创立“诸王文学馆”,设有“诸王伴读”和“诸王教授。辽朝还曾吸收朝鲜留学生。综上所述,契丹虽属游牧、狩猎民族,但在辽朝立国的00余年间,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尊孔崇儒,努力发展文教事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官学体系。尤其是澶渊结盟以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较为繁荣,各地设学渐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有

6、力地促进了辽朝社会的进步。2。金朝的教育制度金朝的学校教育制度效法唐、宋,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官学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至世宗、章宗时期,金朝教育达到全盛。()中央官学金朝的中央官学包括隶于国子监的所中央学校:国子监、小学、太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也被称为“六学”。中央学校除上述6所之外,还有司天台办学和宫女学校.司天台是政府机构,掌天文历数,观察风云气色,隶秘书监。宫女学校设在宫廷内,专事教授诸宫女。(2)地方官学金朝的地方官学主要有府、镇、州学和女真府、州学,此外还有医学。综上所述,金朝学校教育制度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女真族教育体系.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更为

7、严格.金朝在有关中央官学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方面,采用唐制。这是一种倒退,它重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层官僚子弟享有文化教育的特权。这是金朝政权在其社会性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封建性不断加强的一种反映。3元朝的教育制度元朝的学校教育,开始于太宗窝阔台时期。至世宗忽必烈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官学体系和教育管理机构。(1)中央官学元朝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其中回回国子学是我国中央官学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它对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元朝还在司天台和太史院附设学校.天文、星历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归司天台负责。(2)

8、地方官学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起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以及小学、社学的儒学系统。除此之外,还开设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3)教育管理机构元朝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的同时,设置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在中央,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又属集贤院管辖。蒙古国子学隶于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学隶于回回国子监。天文、星历学生归司天台管辖。在地方上,诸路、府、州、县学等儒学系统归儒学提举司管辖.每司设置提举、副提举、吏目、司吏等职。儒学提举司又上隶中央大司农司。诸路蒙古字学归蒙古提举学校官管理。蒙古提举学校官,仅置于江浙、湖广、江西三省,上隶中央蒙古翰林院。诸路医学

9、由医学提举司管理,上隶太医院。诸路阴阳学,在仁宗延祜初规定由阴阳学教授管理,上隶太史院。三、宋元时期的书院1.书院的萌芽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具有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当时还不普遍,规模一般也不大,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但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正式萌芽了。现有资料表明,书院萌芽于唐末。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0、()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3)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大多也设立于名胜之处,显然是受到禅林的影响。此外,佛教禅林中,高僧讲经说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讲说、质疑问难等方式,以及徒众把讲经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称为语录、章句、讲义等做法,对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影响。2.宋朝的书院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1)北宋书院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

11、,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宋初书院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在当时影响较大的书院有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2)南宋书院南宋偏安江南,虽设置了国子监和太学,恢复和建立了地方州县学校,但由于重科举轻学校,学校有名无实.同时,理学发展到南宋已趋成熟,形成各个学派,并积极创设书院,授徒讲学.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南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当时影响较大的也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揭示南宋书

12、院的兴盛与发达,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密切的关系。白鹿洞书院,原为唐后期李勃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宋时期朱熹修复,征集图书,筹措经费,并亲任洞主,亲自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在这个学规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周易、论语、孟子、礼记等典

13、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朱熹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宋朝书院的特点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教育理论的形成,明确了书院教育宗旨、教育教学原则等根本问题,标志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南宋的理学家把书院作为讲论和传播自己学说思想的重要基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同时,书院又成为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展开讨论争鸣,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总之,书院促进了理学的兴旺发达和文化学术的繁荣.书院

14、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所谓书院官学化,就是书院受制于政府,被纳入官学体系。这种倾向带来两种效应:一是这些书院本身由于得到朝廷的褒奖而名闻天下,同时也因为朝廷的提倡,而刺激了其他书院的发展;二是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逐渐纳入官学体系,有的直接变成地方官学,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元朝的书院元朝统治者对于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元朝的书院一方面在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遍及于全国许多地区;另一方面,官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书院甚至已完全被纳入地方官学系统,与路、府、州、县学一样,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书院淡于名利,志在问学修身的初衷.尽管如此,元朝的书院对于当时文化教育的普及,理

15、学的传播,以及人才的培养,仍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四、宋元时期的蒙学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教育内容、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后来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1蒙学教育的发展宋元时期蒙学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在全国城乡设立了不少蒙学.当时的统治者重视蒙学教育,曾多次下令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小学.因此,宋元的蒙学就其设立的性质而言,不仅有民间办的私学,而且有政府办的官学。(1)政府办的官学宋元时期由政府办的蒙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京城宫廷内的贵胄小学.另一种是设在地方上的庶民小学.(2)民间办的私学民间设立的私学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的称为“小学”;在农村地区农家子弟利用冬闲时节读书的蒙学,则称为“冬学”。此外,还有称作“乡校”、“家塾”、“私塾”、“蒙馆”等。由于官方设立的小学数量有限,而办理蒙学一般所需经费不多,所以在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这一类私人设立的蒙学较为普遍。.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这样两个方面。宋元蒙学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