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中医症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691976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息肉中医症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息肉中医症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息肉中医症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息肉中医症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 气乃起,息肉乃生。”对于文中的“肠覃” 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 “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 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 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根据大肠息肉的常见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的“肠 覃”“泄泻”“肠癖”等病证范畴。各医家及文献报道对于大肠息肉病因病机及辩 证分型的认识不一,朱萍1等人对 148 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及中 医证型的研究,将大肠息肉分脾胃虚弱、

2、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大肠湿热及血癖 内停 5 种证型,韩玲2将大肠息肉划分为肾虚夹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湿热 型湿热瘀阻型、气滞血瘀型五类,薛晶等认为脾肾阳虚是大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 一,陈良荣3等人对 450 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肠湿热、脾胃虚弱、 肝郁气滞等在形成大肠息肉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添文 4等人对 109 例大肠息肉患者研究发现血瘀内停证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比 例最高,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目前大多研究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 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中医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

3、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 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 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 滑或滑数。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 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 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引用文献:1.朱萍等,大肠息肉中医病证与VEGF、KDR、MVD表达的相关性.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5): 第229-233页.2. 韩玲, 86例大肠息肉患者复发性和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 宜春学院学报 , 2011. 33(4): 第107-108页.3. 陈良荣等, 450例大肠息肉患者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1): 第9-12页.4. 刘添文与陈延,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10(7): 第1562-156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