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考真题汇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691194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散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散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散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散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中考真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中考真题汇编(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2017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扁担的一生范宇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 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 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o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匏谷子便是全部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 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 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 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

2、庭 的崭新面貌。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男 舅脱口而出一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 太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 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 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

3、,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 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 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 逸。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 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 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 实的无奈。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 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

4、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 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这也是农人的一生。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 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 扁担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佶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O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两段横线处,第段应填

5、(),第段应填()。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8 .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9 .阅读文章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上好的木材一 一渐弯的扁担一10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11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2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2017 威海)阅读下文,完成15题。我说我迟子建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小时候喜欢整 嘴,挨过母亲的打。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以示坚强,气得母亲骂我:“让你学刘胡兰 呢? ”我幼时

6、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蛔螭,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 摘野花,贪吃贪玩。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鱼为什么能 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野花如何有姓紫嫣红的颜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 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读的中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 他算是秀才了。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极其善良。因为喜 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 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妇,他起的名字就成一个笑话了。父亲毛笔字写得好, 在永安小

7、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 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看到贴着 的对联的内容是由我胡谄的,我便沾沾自喜。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 我没有一文钱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我喜欢小动物,养过一只毛色发灰的野猫,得将它的腿缚在椅子上,否则它就乱窜乱 跳,比老虎还要威猛。我还养过狗。当然,这是些有趣的收养。最无聊的是养猪养鸡,这些 家畜家禽家家户户都养,没什么特点。尤其是猪,它食量惊人,我放学后不得不出去给它采 菜回来坪食,把人累得头晕眼花,目的无非是让猪长膘,之后把它杀掉当成美餐分食,

8、而食 物又化成了田地的肥料,这样循环往复地一想,便觉无趣,觉得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动物。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它给我的感动。 比如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 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这时候就特别想用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我爱飞雪, 爱细雨,爱红霞漫卷的黄昏,爱冰封的河流,爱漫漫长冬的温存炉火。直到如今,大自然给 我意外的感动后,我仍会怦然心动,文思如泉涌。我出身的家庭清贫,但充满暖意;我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积蓄了足够 的能量给予我遐想的空间;我的祖父和父亲早逝,亲人的离去让我过早感觉到

9、人世间的沧桑 和无常。我明白一朵云聚了会散,一朵花儿开了会谢,河水总是向前流,春夏秋冬,日月更 迭,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四季轮回,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让我们明白它们是万古长青 的,而人生的四季戛然而止后,我们看不到人的轮回,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和领会。我 渴望着年事已高时能做到“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能够在老眼昏花时达到人 生真正的绚烂境界,那将是一种大喜悦、大感动。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 让你能尽情品咂。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 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

10、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尊学 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1 .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我说” 了 “我”的。2 .第段中为什么要用较长的篇幅写父亲?3 .第段中“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 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 动形象?其中“湿漉漉的感觉”是指 中的 o (选用本段中的两个词语填空)4 .请谈谈你对第段中“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的理解。5 .第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指代什么?三、(2017 重庆B)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艾叶香中寻玉佩邹凤岭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

11、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 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氯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 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 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 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根与木板拼成的门楣 上方,挂着莒蒲与艾条。窗根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 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

12、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 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 事愈加清晰。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 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

13、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 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 奶传下来的。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 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 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 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 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 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

14、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 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J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 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 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 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 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 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 ”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 里。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选自做人与处事,有删改)

15、1 .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一教“我”磨面做饼f给“我”压岁钱f病中思念爷爷f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2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 .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4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 “我”对奶 奶的思念之情。8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四、(2017 滨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回家丁立梅父亲生日的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父亲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 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去赶来凑热闹的鸡。我把买给他的礼物 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