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海南省基本省情知识一、海南概览海南省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省内的三沙市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级区划海南别称琼崖、琼州,西元前110年,中央政府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属交州刺史管辖,标志着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1988年4月,海南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海南经济特区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市约220海里,从岛南的三亚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港航程约650海里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海南岛东南面约300海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岛大部分淹没于水下,仅黄岩岛露出水面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2.13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广和暗礁、暗沙、暗滩最多的一组群岛,陆地面积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的领土二、自然地理(一)气候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C,大于或等于10°C的积温为8200°C,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7〜24°C,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海南省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6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水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30%,少雨季节干旱常常发生。
二)地形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为绵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长垣,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三)河流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海南岛上自然形成的湖泊较少,人工水库居多,著名的有松涛水库、牛路岭水库、大广坝水库和南丽湖等。
四)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0.48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至3次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2016年海南省耕地面积为7297.61平方公里其中,一等地1350.06平方公里占比18.5%;二等地1579.93平方公里占比21.65%;三等地1461.71平方公里占比20.03%;四等地1655.83平方公里占比22.69%;五等地703.49平方公里占比9.69%;六等地546.59平方公里占比7.49%与2015年相比,耕地质量总体持平2、作物资源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豆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等;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海南岛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来生长有3000多种热带植物,建国后,从国外引进1000多种,并从国外野生资源中发掘出1000多种有用植物进行栽培试验,均取得显著成绩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槟榔、胡椒、剑麻、香茅、腰果、可可等3、植物资源全省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22多种,占全国种类的15%,其中海南特有种491种系,48种被列为国家I、II级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植物资源的最大藏量在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类型中,热带森林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全国,在1400多种针阔叶树种中,乔木达800种,其中458种被列为国家的商品材,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等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适于造船和制造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有85种,珍稀树种45种。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2.1%,比2015年增加0.1个百分点;森林面积为480.36平方公里,比2015年增加0.75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53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0.02亿立方米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面积1176.82平方公里;省级森林公园17处,面积508.78平方公里;市县级森林公园2处,面积16.93平方公里4、动物资源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660种,其中海南特有种23种,123种被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保护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黑冠长臂猿、云豹、巨蜥、海南山鹧鸪等18种5、水产资源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澡类等20多种海南岛的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海南还是中国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
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中国南方少有的大盐场6、矿产资源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至1991年,全国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148种矿产中,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57种(若按工业用途可分为65种);探明有各级储量规模的矿床126个(含大型地下水源地6处),其中大型矿床31个,中型矿床31个,小型矿床64个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气、钛铁砂、锆英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种其中,石碌铁矿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品位居全国第一;钛矿储量占全国的70%;锆英石储量占全国的60%7、水资源全省总供水量44.96亿立方米,比2015年减少1.12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44.96亿立方米8、自然保护区全省共建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等自然保护区49个,总面积为27023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1541平方公里;省级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25340平方公里;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7个,面积142平方公里全省陆地自然保护区40个,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陆地和海洋综合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陆地面积共2432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约6.94%。
三、行政区划截止2015年9月止,海南省现有27个市、县(区),其中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8个区,218个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其中21个乡、175个镇、22个街道办事处地级市: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儋州市县级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四、人口情况(一)人口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16年全省人口出生率14.57%死亡率6.00%,自然增长率8.57%°全省年末常住人口917.1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6.78%二)民族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三)方言海南居民语言种类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10种1、海南话狭义的海南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海南话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全省有500多万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
在不同地方,海南话语音和声调有所不同,一般以文昌人的语音为标准口音2、黎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系,有本地、美孚、加茂等5个方言全省黎族人民使用,主要分布在琼中、保亭、陵水、白沙、东方、乐东、昌江等自治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3、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比较接近壮语约50万居民使用,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境内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长流、荣山、新海、秀英等地区4、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40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5、军话属汉藏语系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系统,是古代从大陆充军来海南岛的士兵和仕宦留下的语言10万多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和三亚市的部分地区6、苗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在中部、南部地区各市县以及少数在其他县的约5万苗族居民中通用7、村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约6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东方市、昌江县昌化江下游两岸8、回辉话目前学术界认为属海南岛语系,是语群中的一个独特语言据《琼州府志》记载,回辉话是大约在宋、元朝期间从外国迁来的居民使用而流传下来的语言,当时汉人称之为“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