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歌谣与神话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560205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古歌谣与神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古歌谣与神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古歌谣与神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古歌谣与神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古歌谣与神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古歌谣与神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古歌谣与神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一、 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浮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上古歌谣最初来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故意义的语言所替代。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由于是口头创作,

2、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某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此外,尚有某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黄帝云门(周礼大司乐)、清角(韩非子十过)、舜乐大韶(尚书益稷)、禹乐大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上古歌谣的内容国内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1、劳动歌谣。

3、此类歌谣是最早浮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故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国内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她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自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体现着她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同步,短歌自身还兼有总结劳动效率的目的和功用。2、祭祀歌谣。此类歌谣体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又可分两种:一种

4、是祈祷式的祭歌,体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屈从、祈求和献媚,目的在求神降福;一种是咒语式祭歌,体现了先民对抗和征服的意愿,她们相信可以凭借语言的力量喝令、胁迫神祗服从人的意愿,让神保佑人类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前一种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75片)。后一种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祷祝丰收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语辞坚决,声威凌厉,全无顶礼膜拜的祈求色彩,体现了先民征服自然的抱负和信心。与

5、此性质相似的,尚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发明有利条件。与祈求式的祭歌相比,此类祭歌更能显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积极性及同自然斗争的强烈意愿。3、图腾歌谣。此类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本上创作的诗歌。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摸索生命本源过程中误认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护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员的崇拜与颂扬。流传至今的上古图腾歌谣已寥寥无几,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关图腾乐舞的记载,而歌词均不可考,如玄鸟歌颂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图腾玄鸟(燕子),云门歌颂的是黄帝氏族的初期图腾云等等。现今保存下来的此类诗歌,仅有吕氏春秋音初

6、所载的一首燕燕往飞。虽然歌词只有“燕燕往飞”一句,但有关状况记载较详:“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有关商氏族的始祖契为玄鸟所生的神话,诗经商颂玄鸟及史记殷本纪均有大体相似的记述。玄鸟即燕,是商族的图腾。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体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限依恋和向往的深情。此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婚恋歌谣。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体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

7、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写野蛮抢夺婚的诗,反映了上古的确存在过的抢夺婚习俗。此外如咸卦卦爻辞,是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情和冲动。到了氏族社会末期及私有制时代,作为两性之间稳定持久的爱情应时而生。上古婚恋歌谣中对此也有所反映,最有名的是被誉为国内文学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接着她省视南方,女久盼未归,便唱出了这支歌。诗的前两个字是实词,背面两个字是感慨词,强烈体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怀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体现明朗、诚挚,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候人歌不同,上古歌谣也有体

8、现婉转含蓄、微妙情趣的情歌,如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小伙子拿着刀杀羊,却不见血;姑娘承筐而装,篮子却是空的。时人唱出这支戏谑性的短歌,来打趣两人因情有所钟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诗没有言语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两人无言相契的爱情体现得含蓄有致,生动有趣。5、战争歌谣。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多种状况。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诗是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情景的。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伤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短短十字,音节顿挫地写出了一种动

9、人的场面。再如周易同人爻辞经整顿后为:“同人于门,同人于宗。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乘其墉,弗克敌。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同人于郊。”此诗记录了一次完整的战斗过程。战前兴兵,拜祭宗庙;战斗中,先伏后攻,先败北而后得胜;凯旋归来后在郊外庆祝胜利。由这些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二)上古歌谣的艺术特性.它是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上古歌谣绝大部分是与上古音乐、舞蹈在劳动中三位一体同步浮现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之民的乐舞情形:“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人”阐明是集体演唱,“牛

10、尾”是以猎物为道具,“投足”是小步为节拍的舞姿,“八阕”是八支原始歌曲名。八阕的唱辞已亡,但从曲名看,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生产劳动有关。多人挥牛尾投足而歌的情形,形象阐明了上古歌谣多具综合性艺术形式。 2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体现生活。它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纯任自然,坦白直率。这与诗经选择典型的生活现象和富于特性的细节呈现现实和抒发情感的现实主义创作措施虽有所不同,但它明显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 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国内上古歌谣语言都极为简朴,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复杂一点的句子很少见。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生产、艺术落后,劳动动作简朴,劳

11、动节奏短促、鲜明、整洁,因而与之相伴的诗歌也就自然简短。另一方面与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语言水平较低有关。简朴的思维体现为简朴的语言,发为诗歌,自然也简短质朴。再次是当时艺术体现手法不成熟,单一的论述手法,没有雕琢,没有夸饰,质朴无华。上古时歌谣虽然简朴,但并不平淡寡味,我们读上文所举的短歌,总感到它们的语言极为精练生动,节奏韵律畅快流动,朗朗爽口。 4.以赋为主的体现手法。汉代文人曾把诗经的艺术体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三种之中,上古歌谣最常用的是赋的艺术体现手法,“比兴”极其少见。这是由于“比兴”的形成有一种历史和艺术的长期积累过程,而赋是一种即兴式的直接铺陈事物的艺术措施,不需要这个过

12、程,因而它成为国内上古歌谣的基本体现手法。如弹歌用赋法论述整个过程,候人歌直陈涂山氏女候禹不归的焦灼、惆怅之情。但是,在上古歌谣中的直陈中也涉及着描写成分,随着直陈中描写成分的增长,有些客观描写便积演成“故意味的形式”,从而具有了艺术意象的“比兴”意义。如周易明夷初九以“明夷于飞,垂其翼”起兴,来比方君子在旅途多日无食,这已和诗经里的比兴基本相似。可见,上古歌谣的“赋”的手法,也是后世诗歌创作中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基本与源头。二、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体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

13、人类初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的产生,一方面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结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多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来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另一方面,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她们崇拜图腾、信奉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与此相联系,原始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布满

14、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当作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一 )神话的保存、分类和基本内容国内神话具有多族多源的特点。一般所说的神话重要指唐宋此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重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并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国内神话原本应是很丰富的,可惜由于国内文字繁难,记录不便;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没有得到完

15、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余零散的很少一部分。 国内现存神话,按体现内容可分如下几类: 、开辟神话。此类神话是摸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来源奥秘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盘古是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则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神话来源甚古,但记录较晚,现知最先记录此神话的是三国人徐整,她在三五历记中记载了盘古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的神话。这则神话体现了南方上古先民对天地开辟的结识,其天地创生前混沌宇宙观,是原始思维混沌性、象征性、神秘性和重直觉、感悟性的体现,对国内后世的浑天说有着直接影响。女娲神话也是国内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之一。最早记载它的是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挽救了一种即将消灭的世界,是宇宙和人类的再造神。不仅如此,她还是人类的始祖,风俗通义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体现了北方先民对人类物质来源的朴素结识,至于其中富贵贫贱的观念,则是阶级社会级别分化后的产物,是后起的。女娲因造人有功,所后来世被尊为高禖神,专主人间男女婚姻。这一神话,将人与万物同源合体,共生交感,彼此相融,物我不分,朴素地结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女娲形象,又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影响,也显示了人类敢于与天地奋斗的伟大气魄和发明世界的伟大力量,体现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自然神话。在国内上古神话中,自然神话是最先产生的一类神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