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55903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必修2教案(1-荷塘月色-第2课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笔下朦胧而优美、寂寞而静谧的荷塘月色。相信大家已经陶醉其中,乐而忘返了。郁达夫先生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他的散文也满贮诗意。”而荷塘月色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上节课,我给大家留的作业: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从文章中挑选你们最喜爱的一段,并配以你们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大家准备好了吗?【多媒体课件打出荷塘月色配乐朗诵会的背景。】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生:(齐声)准备好了。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来展示他(她)的朗诵才能,每位同学朗诵完后,还请他(她)或同小组的同学简要说明,挑选文段和配乐的心得。好,哪一组先来展示?师:

2、好,他们小组看来是成竹在胸,让我们掌声有请。其余同学准备聆听和感受吧。【学生上台,同组同学为他准备好音乐,用电脑播放。学生选择了文章的第4段,配乐为舒伯特的小夜曲。】师:感谢你们小组的精彩展示,请谈谈你们的心得。生:这一段“月下荷塘”的美景,从远而近、从上到下、由静到动,有层次、有立体感,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国画,我喜欢美术,所以,最喜欢这一段。至于配乐,就是我们小组的集体智慧了。我先用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可是总也配不上节奏,后来他们帮我找到了舒伯特的小夜曲,感觉很和谐。师:(微笑)三个臭皮匠,果然顶一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也果然创造了成功。让我们为他们小组献上最热烈的掌声。还有哪一组来展示?师:好,

3、你们组,掌声欢迎!【学生上台,同组同学为她准备好音乐,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选择了文章的第段,配乐为轻音乐时光倒流七十年。】师:音乐与朗诵俱佳,谈谈你们的心得。生:本来我们也打算选第段的,不过,又觉得这一段选的同学肯定很多,所以经过我们多次协商就选了这一段。其实,我本人也更喜欢这一段“荷塘月色”,朦胧的月色,美得让人可以远离尘嚣,我就想到了时光倒流七十年的优美和脱俗,没想到,文章和音乐正好配合,让我真正感觉到了文字与音乐之间原来可以配合得这样天衣无缝。师:看来,这个小组对音乐和文章的理解都有独到的见解啊,很不错,我们也陶醉其中了,我们送上热烈的掌声吧。师:(微笑)看来这一组已经迫不及待了,“不请自

4、来”啦。好吧,就让我们拭目以待,欣赏他们的展示。【学生上台,同组同学为她准备好音乐,用电脑播放。学生选择了文章的第4段,配乐为古乐出水莲。】师:今天的课,真是高潮迭起,令我对大家刮目相看啊!你们的创作过程,也让大家分享一下吧。生:我们一致选择了这一段,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一段写得最美。我看过满池的荷花,能体会出那种超凡脱俗的美。我们组的小林会弹古筝,是她推荐的配乐。我们也觉得只有中国的古乐才能和这种清丽相匹配。生:我不赞成,我觉得其他两组的配乐也不错。我觉得,只要是文章和音乐配合得好,无论外国音乐还是中国音乐都是好的。老师,您说对不对呢?【一时间,学生的争论激烈起来。教师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讨论。

5、】师:看来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我觉得音乐选择的好与不好,关键是看它与文章的感情是否相宜。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下,先来分析一下课文的感情,解决了感情问题,音乐的选择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知识拓展、提升师:大家再回头认真阅读文章,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将找到的语段画出来,时间23分钟。】师:下面,大家就把你们的发现跟大家分享吧。生:课文的第一句话。师:他的反应很快,还有吗?注意作者心绪变化的语句。生:第三段中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师:找得非常准确,那么,作者的心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从开头的“颇不宁

6、静”转变为“暂得宁静”。师:对,从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作者所说的“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吗?【学生轻声议论,时间约为12分钟。】生:一个身不由己的自己。生: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自己。【学生笑。】生:从文章看,应该是一个做着“要做的事”、说着“要说的话”的自己。师:大家都答得不错。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写作背景,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是没有“自我”和“自由”的。这正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现在,一旦把现世忘记,“自由了的自我”就带着作者全身心地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那么,作者最终有没有得到超脱呢?【学生轻声讨论,时间约为12分钟。】生:得到了,从第四到六段的优美而传神的描写可

7、以看出,作者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周边的美景去了。【学生有的同意,有的反对。】师:蛙声在什么时候叫起,写蛙声有什么意义?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第四到六段里的宁静是暂时的。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以看出作者刚获得的自由和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除。师:答得好。作者笔下的自然是如此的和谐,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的境界。由此,我又要问大家,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仅仅是因为看到了荷塘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来了吗?生:不是。我想这应该是他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向往吧。师:对了,这才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的内在原因。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路轨迹了。大家一起来总结一

8、下吧。生:不静寻静得静出静。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就应该理解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何以那样素淡、那样静谧、那样朦胧了。这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我们常说的生:情景交融。【师生一起笑。】师:好,我们再回头谈谈刚才几位同学的配乐的问题。一番分析之后,我们知道第四到六段所表现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加淡淡的哀愁。那么,三首配乐达到这样的效果了吗?生:好像都有那样的味道。师:既然都可以与文章的情感相搭配,那就都是好的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应该说“不管外国音乐、中国民乐,与文章和谐的就是好的配乐”。【师生一起笑。】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片

9、段。【多媒体打开“电视散文”中荷塘月色第四到六段。师生一起欣赏。】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神游了那美丽的月下荷塘。补上一句,我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曾多次去清华大学观瞻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坦白地说,我看到的完全不是朱先生写的荷塘。所以,我想说读荷塘月色的感受是:在俗世生活中臆想,/在寂寞荷塘边平静,/在现实的床铺上酣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在清华,在心中。【学生一起鼓掌。】布置作业师:大家先别为我的几句话鼓掌,我们应该先为朱自清先生的美文鼓掌,再为你们自己出色的表现鼓掌。同时,我也等着为你们的精彩的读后感鼓掌呢。今天的作业:写给朱自清先生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感受或疑问。下课!板书设

10、计拓展阅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朱自清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幅画,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下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

11、臂膀。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头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着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

12、设色那样柔洁,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霍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鉴赏提示: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论画散文是与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画幅相映成趣的传世佳作。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写画”,接着是对画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是评画。这篇散文与画虽不乏形似之妙,但作者更追求的却是艺术的神似。正是这种艺术的神似,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画的情韵,才把倾注于文中的浓郁情感变得透明,才使这篇论画小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习题详解第一题:命题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13、容,着重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参考答案: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第二题:命题意图:训练对散文语言

14、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这些仅是举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自行品味。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

15、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2.第一句,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第二句,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第三题:命题意图:给学生提供助读材料,开阔视野,启发思考,而且鼓励学生表达创见,针对这些不同说法发表个人看法。这些材料来自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水平,学生应该首先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再发表个人见解。专家的反面意见更值得重视,甚至可以引发学生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