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556564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项关于大一新生对现实与未来人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 会 实 践 写 作 成 果课题名称:立足大一现实 面向美好未来姓名:汪永生班级:社会11-1导师:尹银7目 录一、实践背景3二、实践目的和意义4三、实践调查过程设计4四、实践调查详细过程分析5五、问卷结论综合汇编16六、问卷结论检验与反思17七、意见和建议18附录20自足大一现实 面向美好未来一项关于皖籍大一新生对现实与未来人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一、实践的背景(一) 实践主题:“自足大一现实 面向美好未来”当前,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大形势下,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大学校门。他们在从高中走向到大学生活这样一个过渡期里产生的复杂情

2、绪也随之凸现出来。入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教学模式和人际关系,相当多的新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这是正常现象。【1】 大学生早准备:踏入校门就应做好职业规划N. 中国教育报 2008年9月3号1】在这个适应期里,很多人会迷茫,感到不知所措,以前的伟大理想仿佛也渐渐远去,消沉厌世心理也比较普遍。现实情况和他们的理想预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他们对现实与未来的看法往往也发生变化。如何在入学后及时调整心态,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已经成为学生本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笔者深切认识到这项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故以“自足大一现实,面向美好未来”为本次实践主题。希望通过这一调查让我们大

3、一新生们能够放下那颗波动而难以平静的心,立足现实,在实践中一步步走探索自己美好的未来。(二)课题的提出关于此项课题的提出主要是从笔者在上学期自身状况出发的,初衷是想对大一学生的适应性做一项调查。后来发现这个课题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同时众多学者以前做过了许多类似的调查,并且提出来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于是,笔者通过对自己能力的估量对该课题做了重大改变,在得到导师尹银老师的认可之后,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和资料,制定了调查的相关设计方案。一系列前期工作完成后,实践正式开始了。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本次实践是期望由笔者自己对现实与未来人生考虑的复杂心理上升到社会中众多大学新生的同样心理。希望通过调查能够有一些

4、新发现和新结论,让大一新生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客观分析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不仅为当前的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出有益的建议,更期待着给后来者一些借鉴。三、实践调查过程设计(一) 调查前工作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的感性认识,以便和我们调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做比较(二) 随机调查围绕调查主题笔者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来展开实践的。主要问题如下:1.你对你大学新生活的满意程度是:2.你当前迷茫的程度是:3.你当前努力的程度是:4.你对未来预期目标实现的信心有多大:5.你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愿意继续努力的程度:6.你对未来有什么看法?(简答)注:问卷的详细内容见

5、附录一“问卷基本格式”(三)变量分析通过把被调查者的性别、学校层次、专业类型、专业满意、家庭背景、学校离家远近5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一般结论。(四)结论检验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来检验问卷调查的结论的科学性,同时对问卷未能涉及但与调查主题有关的信息做出适当补充,以增强报告严谨性。(五)建议与完善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后,对症下药,对当前大一新生存在的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将这些意见建议反馈给被调查者,以便以后跟踪回访这些建议的可行性与完备性,从而继续完善。四、实践调查详细过程及分析(一) 当笔者跟周围人提出这一调查主题时,有些人就直接的提出他们的看法。笔者做了简要记录(见附录二“访谈记录1”)

6、这方面工作主要是为了对我们的主题首先来个感性的认识,列出一般观点,为后面的调查做铺垫。1简要总结一下:不同群体对大一新生关于当前与未来看法有着不同的直观感受。(1) 高中生(追求上大学的人)对比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往感到大学是天堂。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甩下沉重的包袱,现实与未来都是理想的,令人向往的。(2) 大一学生自己则认为他们的现实情况没有以前想象中那么好,对于未来也不是十分自信,但没有表现出沉沦和完全放弃。(3)真正走入社会中的人(特指没有读过大学)他们由于没有经历过大学,凭着日常生活的点滴经验认为大一学生只要继续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现实和未来没有什么问题。一切都会好的。2其实这些想法也符合

7、我们的一般想法。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是要与被调查者进行深入互动,全面广泛地获取作为大一新生的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进而我们可以科学地得出一个被公众所认可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由笔者我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众多大一学生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因此,它是毋庸置疑的,是唯一的。(二):在前文的实践调查过程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笔者在2月2号至6号做了一次调查。笔者在这里首先将被调查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做了简单统计。具体分类如下: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多份进行随机调查,收回133份,经过筛选及便于统计,笔者根据问卷填写的完整度采用前120份作为有效问卷。这120人均为安徽学籍的大一学生,其中男生有6

8、3人,女生57人。2一本院校有22人(男13人,女9人),三本以上(含)院校有74人(男37人,女37人),专科院校有24人(男13人,女11人)。3文史类专业有88人,理工类专业32人。其中为文史类可细分:(1)财经类:21人(男11人,女10人)(2)师范类:12人(男8人,女4人)(3)其他类:41人(男20人,女21人)(4)未填写:14人。理工类可细分为:(1)医学类:3人(均为女生)(2)其他类:29人(男20人,女9人) 4专业满意度:(1)专业满意35人(男13人,女22人)(2)默认不满意的有35人(男22人,女13人)(3)无所谓有50人。(男28人,女22人)5家庭富裕状

9、况:(1) 较富裕:15人(2) 一般:103人(3) 较贫困:2人注:鉴于家庭富裕情况的划分标准没有明确界限和个人对自己家庭收入判断的主观性较强,以及此项调查可能侵犯他人隐私的考虑,笔者认为该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疑问。故后文分析将排除此项。6学校位置:(1):省内:104人(2)邻省:4人(3)其他省市:12人(三)问卷综合分析:针对以上对被调查者一些基本背景信息的简单统计,我们接下来分析他们对笔者设计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和他们的基本生活背景相关。具体分析如下:1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你大学新生活的满意程度是。(注:A表示非常满意,B表示较满意,C表示一般,D表示较不满意,E表示非常不满意。

10、以下问题均可类比)根据问卷的设置我们得出如下调查结果:10人选择A,22人选择B,69人选择C,12人选择D,7人选择E。 第一题各选项占比重A8%B18%C58%D10%E6%ABCDE(1)从饼图笼统地看,我们可以得到:有26%的学生表示对新生活感到满意,即认可新的大学生活占了1/4;有58%的学生认为一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最后有16%的同学对新生活感到不满意。我们还可以看到:表示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8%和6%,二者大致相当。同时也可以发现数据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反映了一种常态。(2)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来看选择非常满意的10人中,男女各占5人;理工类专业4人,文史类专业6人

11、;二本院校占8人,专科占2人;均为专业满意和无所谓;大学均在省内。选择满意的22人中,男生占10人,女生占12人;理工类占6人,文史类16人;一本8人,三本以上11人,专科3人;专业不满意5人;本省18人,其他省市4人。选择一般的69人中,男生36人,女生33人;理工类19人,文史类50人;二本及以上45人,三本6人,专科18人;新生活满意度适中;本省59人。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19人中,男生占12人,女生7人;理工类占3人,文史类16人;二本及以上占18人,专科1人;专业大部分为不满意;外省和邻省2人,其余均就读省内。我们可以看出:男女性别和对大学生活满意的关联较小,因为在不同满意程度上

12、男女分布比例相对均衡。在满意和较满意的两项里,理工类学生有10人,占样本近1/3。不满意的仅占3人,文史类占16人之多,在其样本中比例为18%。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理工科学生更加能够融入并且喜欢自己的大学生活。另外一个发现是笔者没有料想到的:选择D和E两项的19人中,居然有18人是二本以上高校的学生,而选择A和B两项的所有本科生也只占其总数的1/4多一点,更有22个一本学生居然没有一个选择A!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并不是学校层次越高学生的优越感越强,他们也并不是比其他人更能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这个结论在后面我们将继续验证。至于离家远近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的确存在一些关联,并不是非常明显。2第2和第3个

13、问题分别讲的是:你当前的迷茫程度是;你但当前的努力程度是。这两个问题本身存在某些关系。他们可以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笔者将其统一起来分析。根据问卷的设置我们得出如下调查结果:第2问题选择ABCDE的人数分别是:17、28、50、19、6人。第3问选择ABCDE的人数分别是:13、18、58、25、6人。 (1),通过第二题和第三题数据的比较,我们看出:不论是数据分布频率还是集中程度,二者的差别都是很小的。这反映出大一新生的迷茫程度和努力程度具有相似的地方。二者共性都是处于中间的占比列大,都接近一半,越往两边人数越少。A和E的人数最少,这二者又以E最少,这表示迷茫程度很低和努力程度很

14、低的人是很少的。我们从两题的柱状图可以清晰的看出细微差别,选B的人第2题大于第3题,选D的人第3题大于第2题。换句话说,它们如果颠倒互换,我们则可以看做它们是相同的。这个可以翻译为:大一新生迷茫程度较高的多于迷茫程度较低的,努力程度较高的却少于努力程度较低的。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接下来我们从不同方面来看待以上这些问题。(2)在问卷第2题中,选择ABCDE的男生分别为13、10、26、10、4人,女生分别为4、18、24、9、2人。如果单从满意,一般,不满意这三个方面去看,则性别的差别对迷茫程度的影响是不大的。只不过在程度很大与较大间男生和女生有差别,即男生迷茫程度很高的人比女生多,女

15、生迷茫程度较大的人比男生多,总量却相当。再看看第3题选择ABCDE的男生分别为9、11、27、12、4人,女生分别为4、7、31、13、2人。由于男生样本基数本身就较大,所以在努力程度方面男女没有实质性差别。从学校层次来看,一本院校的22人中感到迷茫的有9人,迷茫情绪小的只有2人,其他均为程度一般。在努力程度方面有8人表示较高,其中6人为女生。努力程度低的有6人,其余均为一般。在专科院校的24名学生中,8人感到迷茫,9人迷茫程度低或较低。从一本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比较来看,迷茫的人数比列都达到了1/3,但一本人数和比例更大;在对当前保持乐观的人数上,专科则远大于一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本的学生虽然在学业上比专科学生优秀,但是他们对自身所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