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55355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一语文版必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模块验收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

2、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

3、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山”这个字,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字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n”这个发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

4、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字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这样“山”这个字的表现功能就凸现出来了。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选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想说的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

5、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B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提供了思路。C“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D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解析:选D扩大范围。“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错误,原文是“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山”这个字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B“sh

6、n”这个发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发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C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D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解析:选B“中国人听到这个发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错误,原文中有“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实现了某种同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人们通过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

7、法。B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的描写。C“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现代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D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解析:选C于文无据。“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在文中没有根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

8、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

9、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檥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选自宋史燕达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

10、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解析:选D解答断句题时,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数帅兵深入敌境”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B。“遣达援取戍卒辎重”结构完整,其后应断

11、开,排除C。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义与授、拜、除相同。C“顿首”指叩头,是古时候的九拜之一,以头叩地即起而不停留。D“燕见”指古代帝王闲暇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解析:选B“迁”有两个主要意思:贬谪、放逐;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与“授、拜、除”含义不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与同辈的孩子玩耍,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B燕达英勇善

12、战,作风顽强。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啰兀失守,燕达援助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但因孤军与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未被神宗怪罪。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解析:选C“没有独自接受恩赐”错误,原文有“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意思是燕达想着与主帅共同受责罚,但朝廷没有同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

13、也。”(5分)译文: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5分)译文: 参考答案:(1)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2)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参考译文:燕达字逢辰,开封人。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样子,年龄大的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体态魁梧,擅长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为内殿崇班,任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夏人三万骑兵逼近城,战斗一整天没有胜负,燕达的部下仅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擢升

14、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接应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神宗因为燕达孤军和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多次升迁为西上门使、领英州刺史,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木征投降。升任为东上门使、副都总管,实授任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抚征讨安南,(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朝辞别的时候,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声威消灭敌人,即使死了也不怕!”初次度岭,听说前锋遇到敌人苦战,想要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

15、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岂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论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在富良江边停留,蛮人把战船依靠在南岸,想交战却不能,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蛮人大败,于是他们请求投降。班师回朝,授为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独自受到奖赏,请求共同受责罚,没有被准许。元丰年间,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为马军都虞候,破格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良整齐,授他的一个儿子为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晋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毅敏。燕达起于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他交谈。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以何为先?”他回答说:“是爱。”皇上说:“以威统爱行吗?”燕达说:“不是不用威,是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