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重点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543419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 四诊第一节 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

2、、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

3、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黄色主虚证、 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 肝黑睛风轮 肺白睛气轮 脾眼胞肉轮 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

4、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 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9.扁平胸、桶状胸、鸡胸的临床意义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伏饮积痰以致肺气耗散,或伤及肾气致肾不纳气鸡胸: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10.阴挺、脱肛的临床意义阴挺的临床意义: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或因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脱肛的临床意义: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因泄痢日久,长期咳嗽所致11.大便性状改变的临床意义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5、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12.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方法和内容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风关邪浅病轻三关测轻重 气关邪深病重命关危重透关射甲凶形色主病 浅浮主表(邪浅、病轻)沉滞主里(邪深、病重)色泽辨寒热: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13.舌面的脏腑分布14.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15.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主病舌色淡白舌虚证、寒症、气血两亏红舌热证绛舌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内伤病舌绛少苔或无苔,有裂痕阴

6、虚火旺舌绛少苔而津润血瘀紫舌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雍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属寒凝血瘀青舌寒凝阳郁、淤血舌形老嫩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胖大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瘦小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裂纹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淡白有裂阴血不足多津而有裂纹湿盛芒剌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火亢盛舌态强硬热入心包痰浊内阻中风先兆 痿软气血两虚阴液枯竭震颤气血亏虚肝风内动吐弄心脾有热动风先兆歪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短缩寒凝经脉热灼筋痿舌苔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色越深则热越深)灰苔主热证、寒湿证灰而干燥热甚伤津灰而滑润内有

7、寒湿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多由灰苔发展而来黑而干燥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湿内盛润燥反映津液状况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由润变燥病情加重;由燥变润病情好转腐腻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部分脱落地图舌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第二节 闻诊1.名词:谵语、郑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雍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

8、,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2.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3.白喉的咳声特点:咳声如犬吠第三节 问诊1.十问歌内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2.问寒热: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主病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实寒:寒邪

9、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畏寒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壮热: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的定规律阳明潮热-热结于大肠湿温潮热-湿遏热伏阴虚潮热-阴虚生内热微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之间,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少阳病或疟疾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邪伏膜原,定时而发3.潮热的概念及类型4.问汗:自汗、盗汗

10、、战汗的概念、意义自汗:患者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气虚或阳虚盗汗:患者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阴虚或气阴两虚战汗:患者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正邪相争剧烈,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5.问疼痛:头痛的六经分证;腰痛的常见病因;疼痛的性质分类头痛部位六经分证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前额头痛阳明经巅顶痛厥阴经头痛连齿少阴经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经疼痛性质与分类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

11、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空痛气血精血亏虚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6.头晕:头晕的常见病因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7.问耳目的要点(一)问耳1、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12、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二)问目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2、目眩:眩晕症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8.问睡眠的要点(一)失眠:难入睡 浅睡眠 早醒 多梦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二)嗜睡:气虚 痰湿 阳衰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9.问饮食口味与主病、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主病(一)问口味1、口淡:脾胃气虚,

13、寒证2、口苦:热证3、口甜:湿热蕴脾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5、口涩:燥热伤津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7、口粘腻:湿浊,痰饮(食欲与食量异常)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10.问二便:便秘、泄泻的主病。尿量、尿次、尿感变化的意义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热秘:热伤津液 冷秘:阳虚阴寒凝滞 气秘: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血虚肠道失润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