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53228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辛亥革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综历史辛亥革命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2小题,)1.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B. 明显的限袁倾向C.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 强烈的排满色彩B“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表明责任内阁制有明显的限袁倾向,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

2、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2.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

3、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A、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 B、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 C、言论出版是否自由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错误; D、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放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报馆骂袁世凯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武昌起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对民主的认可和对袁世凯专制的否认,这表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3. 史

4、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A. 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B. 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C. 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D. 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A材料“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可知,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故A项正确 材料“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可知,B项错误 C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意思,也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应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

5、局限性: 1、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深入民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翻了“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局限性: 革命党人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总之,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

6、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4.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民主政治建立的程序来看,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 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B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

7、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5. 辛亥

8、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A、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 B、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 C、言论出版是否自由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错误; D、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放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报馆骂袁世凯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武昌起义知识点

9、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对民主的认可和对袁世凯专制的否认,这表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6. 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A. 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B. 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 顺

10、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D. 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DA、材料没有涉及教育问题,故错误; B、“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说明作者对列强持反对态度,故错误; C、该乡村知识分子并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故错误; D、从材料的描述内容可分析出,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作者认为“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说明其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知识分子的一

11、则日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武昌起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了对武昌起义知识点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准确把握7.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 权利B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由材料“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

12、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第一点强调的是民族意识,第二点强调的是民主意识,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只有 B项符合题意;项只说了民族方面,排除;AD两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排除。故选B。8.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D.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A错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来了社会进步,故B错误;辛亥

13、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与与传统王朝更替不同,故C错误;从材料“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可知,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故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它重现了

14、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可知,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9. 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就中国近况谈道:“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A. 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太平盛世B. 带有盲目的排外倾向C. 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D. 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依据题干“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

15、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可知,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武昌起义时期为了换取帝国主义对革命派的支持,而做出的妥协,这场起义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故C项正确 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应排除 B项是义和团运动,不符合“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应排除 D项是北伐战争,不符合“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武昌起义需要掌握武昌起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结合武昌起义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以美国企业家百森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武昌起义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