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考复习学案之二:虚词的推断方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520361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高考复习学案之二:虚词的推断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高考复习学案之二:虚词的推断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高考复习学案之二:虚词的推断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高考复习学案之二:虚词的推断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高考复习学案之二:虚词的推断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高考复习学案之二:虚词的推断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 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蚓无爪牙之利。 夫晋,何厌之有 。 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

2、(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

3、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5、句式分析法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

4、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反馈练习1、(09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数也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愿学焉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2、(05高考福建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C 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D

5、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09高考湖南卷)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4、( 98年高考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5、( 06高考安徽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

6、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 08高考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7、(08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遂家焉乃实告之焉B.将何作何复尔C.不辞而还裂之衣而束之D.群扶

7、以归欲劙颈以塞责耶8、(09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B 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9、(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10、(11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

8、秦之续耳附答案第二课时1、D 【解析】A“为”: 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作“呢”。 B“所”:所+动词=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之”:代词,这样。D“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前一个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思路分析】D项信息源在第四段:“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据上下文大意,可分析出“乃”表时间上的紧接,译为“才”;对照句出自鸿门宴,意思为“就”)、代入筛选法(A、B、C三项的对照句分别出自课文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侍坐,可据其在课文中的意

9、思代入选文2、C 【解析】此题B项的“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可对照课本祭十二郎文“以待余年。”的用法 3、C 4、C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5、B 【解析】此题A项中“以利天下”去掉“以”不影响表达,因此是连词。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去掉后影响表达,

10、因此不是连词。故两者用法不同。6、C 【解析】C代词,他们的。A前一个为,所以,后一个为,趁机;B前一个为,因为,后一个为,用;D,前一个为,随,介词;后一个为,和,连词。 7、C 【解析】A组中第一个“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第二个“焉”是代词“他”的意思;B组中的第一个“何”是“什么”的意思,第二个“何”是“为什么”的意思;C组中的两个“而”字都是表修饰作用的;D组中第一个“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第二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8、D 【解析】D均为副词,将要。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9、B 【解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10、C 【解析】(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