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51925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古代文化展览讲解词(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深圳前言:深圳是改革开放后才迅速崛起于南海之滨的一座现代化移民城市。它年轻、美丽、 充满朝气和活力,当代改革的许多大事件在此轰轰烈烈发生上演。但深圳绝非“一夜新城”, 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经过我馆和深圳市历史和考古工作者二十多年来的艰辛劳动, 今天我们用深圳地下出土的闪光的文物,配合文献资料,初步勾划出古代深圳历史的轮廓, 这就是反映在古代深圳先民足迹、城市开端、海洋经济、海防重镇、古代移民五个部分 的陈列。总的来说,在我们这片南海之滨的沃土,有着七千年的开发史,一千七百多年的郡 县设立史,六百年的南头城和大鹏城史,三百多年的客家移民史。可以这样说,展览所展示 的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史

2、料,构筑了深圳历史文化的根基。浩瀚大海卷起阵阵巨浪,拍打着礁石,勇敢的海鸥在浪花中展翅翱翔。海洋哺育了生命, 也孕育了文明。浪花卷起黄沙,仿佛也掀开我们这方土地片片历史。请看,深圳的原始先民 就有如这位少年无畏大浪的荡涤,勇敢地涉足大海,走向文明,走向发展。 第一部分:先民足迹和许多内地城市历史发展一样,早在7000 年前,深圳原始先民就已经来到大鹏湾畔, 在这块枕山面海的土地上生活、繁衍,并将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现在几乎所有深圳地区。他 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创了深圳的历史。1:0:1 深圳先秦时期遗址、墓葬分布示意图。从这张分布图可以看出,深圳各区都有先秦时期的文 化

3、遗存分布,但分布最密集的应该在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一、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深圳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为距今7000 年左右的(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中期) 海湾沙丘遗址,以咸头岭和大黄沙遗址为代表。此类遗存均存在于海湾岬角内的沙丘上,背 山面海,旁有古泻湖平原,并有山间小溪流入大海。这种避风、向阳、前可渔、后可猎、旁 可耕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其中的咸头岭遗址为深圳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 化遗址,也是环珠江口地区最早、发掘面积最大、遗物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咸头 岭文化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陶器陶质有夹砂陶、泥质彩陶和白陶,器型有釜、罐、盆、 圈足盘、钵、尊、簋、豆、器座等,

4、纹饰以绳纹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波浪纹、贝划纹、贝印纹 为主。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也有部分直接以天然石料作为工具使用。器型有锛、斧、凿、 砧、敲砸器、刀、砺石、有槽石拍、圆饼形器等,其中有槽石拍、圆饼形器颇具特色。咸头 岭遗址是珠江三角洲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沙丘遗址之一,从 1981年至 2006 年共经过五 次发掘,2007 年被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评为“2006 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1:1这是原始先民在滨海沙丘遗址居住的复原场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原始先民 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是很艰苦困难的,他们用原始的方式在制作石器工具,制作陶器,海中有 他们划独木舟捕鱼的身影,远山隐约可见先民

5、在狩猎,茅屋处妇女们在用陶罐炊煮食物,一 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她们身边追逐玩耍。1:1:2,1:1:3咸头岭类型文化遗存出土文物介绍这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咸头岭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部分文物。背景是 咸头岭遗址第四次发掘的地层断面,文物就是从地层下层部位出土的。可以这样说,地层就 是一本“无字地书”,每一层出土遗物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地层从早到晚层层叠 压,通过对出土的文物分析,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以解读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在咸头岭类型遗存所出土的文物中,早期陶器以手制夹砂陶为主,为日常生活用具。其 中陶釜是炊煮(烧饭)器,罐、盆、钵等为盛器(盛水、粮食等)。另有少量的泥质彩

6、陶和 印纹白陶,应为祭祀或举行某种重要仪式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有彩陶圈足盘、印纹白陶簋、 钵、尊等。石器中以斧、锛为主。斧、锛是先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工具,经加工磨制而成, 先民用它们砍伐树木,营建窝棚。石锤、敲砸器、石砧等大多用天然石料并经略为加工而成, 用来制作石器工具和粮食加工等。1:1:4陶器纹饰,a:波浪纹b:彩陶照片c、d;绳纹、贝划纹、贝印纹e:几何纹和一太阳纹1: 1: 5有槽石拍:这种石器在深圳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普遍出土,出土时都破碎残缺。我馆馆 藏的这件石拍为大梅沙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出土,是环珠江口所有出土的石拍中最完整、最 精美的一件。呈圆角长方形,体扁薄,正面有平行直线凹

7、槽,贯穿上下两端,背面及四周磨 制光滑,背面四角有钻孔。(可询问观众猜测石拍的用途,)关于这种石器的用途,学术界有 多种意见,有学者认为石拍是先民制陶中使用的工具,即在制坯成型时用于拍打陶器表面使 之致密、规整,并且形成了陶器表面的网格纹和绳纹。还有学者认为是古人用来磋磨加工食 物或搓澡(类似于现在的搓石)的工具。还有学者认为此类石拍是先民制作树皮布时使用的 拍打工具。1: 1: 6 彩陶圈足盘:为目前珠江三角洲沙丘遗址中出土遗物中最精美的文物,代表了当时高超 的工艺水准,可与同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彩陶器相媲美。(以小梅沙出土彩 陶圈足盘为观众讲解)。这件彩陶圈足盘是1980 年在

8、同属咸头岭类型的盐田区小梅沙海湾沙 丘遗址出土的。陶质细腻,烧制良好,表里打磨光滑,暗红色陶衣上绘赭红色彩。盘身彩绘 为波浪纹和浪花纹,圈足上以刻划水波纹为主,辅以排列有序的小镂孔和彩绘波浪纹。镂孔 和刻划纹的组合位置,清楚地表示了镂孔是浪花的化身。整件器物采用了彩绘、刻划和镂孔 的装饰手法,三者相互配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浪花和水波的图案效果,镂孔透光的特性和彩 绘的浪花虚实结合,相映成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神秘感。推测该器应为古人祭祀海神时 所用,反映了古人朴素的世界观和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年代为距今约6000 多年。1: 1: 7 环珠江口地区海湾岬角沙丘原貌。两边有伸延至海的山坡,中间开阔

9、地带为沙丘。深圳旅游 胜地大小梅沙就是这类典型的沙丘地貌,在大小梅沙沙丘遗址就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时代至先 秦时期的文化遗物。1: 1: 8咸头岭、大梅沙、大黄沙遗址考古发掘场景二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约距今 5000 年前后,中国原始文化的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分布在深圳地区 的原始先民在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上都较前一时期有了进步。从出土的遗物看,此时石器生产 工具加工技术明显进步,出现了有南方特色可以与木柄捆绑扎牢的有段石锛、双肩石斧,石 箭镞磨制更为锋利,石环、镯、水晶饰品等制作更精巧;陶器从较落后的手制变为多经慢轮 修整,烧造火候增高;纹饰流行拍印的曲折纹、方格纹。深圳新石器时代晚期遗

10、存以蛇口赤 湾遗址为代表。该时期遗址的分布除海湾沙堤外,在山间台地有更多的发现,说明此时人类 居住区域有所扩展。1:2:1陶炉箅(赤湾遗址出土)外形多为方形,箅眼形状多样,有叶脉状、窗栅状、花瓣状等, 推测可能是用于炊煮或烘烤食物。此类器物在广东境内属首次发现,它反映了这个时期人类 烹饪技术有了进步。1:2:2陶纺轮:陶纺轮属捻线工具,它的出现表明了深圳先民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掌握缝制衣服 的技术。石箭镞:石箭镞需要与木杆捆绑在一起,然后用弓发射,它的出现表明了狩猎手段和技 术的进步。石环、镯、水晶饰品的出现表明了石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石器的种类由单纯的生 产和生活工具发展到包含具有一定审美情

11、趣的装饰品。有段石锛;普遍出土于我国东南地区和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是我 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文物之一,也是古越族文化有代表遗物之一。锛背呈 二级阶梯状,可以用绳索将其牢固地缚在“7形”木柄上,以增强手臂挥动的力度,获得较高 的生产效率。就形制和用途而言,有段石锛可以看作为后代木工加工工具铁锛的祖型。这种 有柄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1:2;3深圳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简表三 商时期文化遗存商时期,长江、黄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而地处岭南的深圳,社会 发展相对滞后,尚无青铜器发现。不过商文化强大影响力此

12、时已渗透到珠江口岸,香港南丫 岛大湾遗址商时期墓葬出土的牙璋明显具有商文化特征,深圳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和向南村 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等陶器也与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同类器物相近。深圳商时期文化遗 存以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和向南村遗址为代表。1:3:1屋背岭商时期墓地航拍。这是2002 年屋背岭墓地发掘时空中拍摄照片。1:3:2屋背岭商时期墓地发掘场景1;3;3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同类墓葬群中已发现及发掘规模最大的,已发掘墓 葬共有94 座。出土的陶器器类有釜、罐、豆、碗、钵、尊、杯、器座、纺轮。器物多为圜 底、圈足和凹底器,少数为平底器,无三足器。以罐、釜、豆为基本组合。此外还发现玉玦

13、 和石戈等。该墓地的发掘被评为2001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3:4屋背岭M040号墓器物出土时照片。1:3:5 香港东湾仔北遗址发掘的商时期墓葬。深圳屋背岭发现的商时期墓地绝不是孤立的,早在 1997年香港在大屿山东湾仔北遗址也出土有商时期墓葬,出土文物与屋背岭墓葬有关联。 1:3:6这是1990年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商时期墓葬出土的牙璋,其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出土的牙 璋相似,表明当时中原与深港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或传播关系。1:3:81996 年发掘的向南村遗址,位于南山区向南村旁的沙堤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迄今所 发掘的最重要的商时期遗址之一。此遗址出土文物中,陶器有釜、罐、盆、盘、

14、圈足盘、钵、 网坠、纺轮等;石器有斧、锛、戈、环、镞等;骨角器有骨纺轮、骨镞、骨饰、角锥等。 1:3:12这是 2001 年盐田区大梅沙商时期墓葬出土器物,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出土的石璜、石玦、 石璧和绿松石珠等做工精致,造型优美,已经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说明商时期的南方石器 的制作技术已经直追中原。四 周时期文化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是岭南古越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古越族文化带有鲜明的特征,如使用有段 石锛、双肩石斧和几何印纹陶器,擅长舟楫,饭稻羹鱼,文身断发,居住干栏式房屋等。深 圳地区春秋时期的文化特征为“夔纹陶”与青铜器共存,以大梅沙墓葬和观澜追树岭遗址所 出的遗物为代表;战国时期的文化特征为“米字

15、纹陶”与铁器共存,以叠石山遗址所出的遗 物为代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夔纹陶”是指分布在两广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具有地方特 色的几何印纹陶。这种用陶拍拍印在罐、釜、瓮等陶器表面的纹饰,近似于英文F形或双F 形,圆头弧折,有阴线纹和阳线纹之分。而所谓的“米字纹陶”是指分布在两广地区战国秦 汉时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陶器瓮罐的外表面拍印有近似米 字样的纹饰。1:4:3大梅沙遗址位于盐田区大梅沙海湾的古沙堤上。 1992、 1993、 2001年三次发掘,在 10 座春秋晚期墓中,有6 座墓出土了11件青铜器,出土的青铜器有戈、镞、矛、剑、钺、刮 刀、匕首,其中兵器占了

16、较大比例,印证了古籍中关于“越人好战”的记载。青铜时代墓群 的发现与批量青铜器的出土,在深圳都属首次。青铜是铜与锡(或以铅代锡)的合金,经检 测,大梅沙出土铜矛的合金成份比例与考工记记载的“戈戟之齐”的合金成分比例标准 基本相符。这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内地的岭南古越族,在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中, 学习和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1:4:11叠石山战国时期遗址位于西丽镇茶光村, 1987 年发掘,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在 330 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了40 多个与房屋建筑有关的柱洞。在遗址中出土了4件铁斧,说 明在岭南地区可能在战国晚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了。经金相检测,铁斧是用熟铁经反 复锻打制成的。根据地层出土木炭的碳14 测定,叠石山遗址年代为距今2250110年(经 树轮校正)。1:4:14第一阶段:绳纹、贝划纹、贝印纹第二阶段A;曲折纹、方格纹、叶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