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51881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语文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竹林深处人家备课参考 提起江南,许多人想到的是亭台轩榭,鱼米水乡。其实江南的美景种类繁多,数不胜数,譬如竹林。没有欣赏过竹林美景的人,很难感受到竹林的博大和深沉。今天,就让我们弥补这种遗憾吧,通过阅读竹林深处人家,我们将1欣赏竹林的美丽风光,感受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3本文结构紧密,环环相扣,阅读时要抓住各部分相衔接的语言,以理清文章思路。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黄蒙田(919 ),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曾主编海洋文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常在海洋文艺上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1972)、山水人

2、物集(1976)、湖光山色之间(1976)、春暖花开(1977)等。其中春暖花开是在江南地区的游记。作者以深挚的感情、明快的线条和色彩,表达了对山水、树木以及生活其间的人们的真诚热爱之情,就像一幅幅绘画,朴素、真切而动人。二、相关知识春暖花开是在江南地区的游记。作者以深挚的感情、明快的线条和色彩,表达了对山水、树木以及生活其间的人们的真诚的热爱之情,就像一幅幅绘画,朴素、真切而动人。融入文本一、跨越障碍1生字辨识山麓(l) 隧(su)道 屏(png)风 竹坞(w)山岚(ln) 山涧(jin) 竹箬(ru) 栋(dng)梁器皿(mn) 匾箪(dn) 沏(q) 和谐(xi)2重点词语注释山麓 山脚

3、。隧道 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绵延 延续不断。山岚 山林中的云雾。束手无策 比喻没有办法。和谐 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也说名符其实。柳暗花明又一村 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看到希望。3形近字辨析密:音m,作“距离短,空隙小;关系近,感情好;不公开”解,可组“稠密、亲密、保密”等词。蜜:音m,作“蜜蜂采的蜜;甜美”解,可组“蜂蜜、甜言蜜语”等词。4同义词辨析(1)标志 标记本课例句:“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是标明特征的记号的意思。主要区别:“标记”多用于具体的、一般的事物;“标志”多用于抽象的、重大的表特征的事物,如:红旗是工农红军闹革命的标志。“标

4、志”还有动词意义和用法,意思是表明、显示、象征,如:纪念碑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标记”没有动词意义和用法。注意:课文中“标志”用于具体、一般的事物,这只是一种特殊的用法。(1)隐蔽 隐藏本课例句:“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用某种事物或方式来遮掩,不让人发现的意思。主要区别:“隐蔽”指人有意地遮掩自己,比“隐藏”多带积极、主动的意味;“隐藏”着重指藏匿,常带消极、被动的意味。“隐蔽”多用于人;“隐藏”可用于人或事物。“隐蔽”前面可加“很”、“十分”、“非常”、“比较”等词;“隐藏”前面不能加这些词。注意:课文中“隐蔽”用于声音,这是一种拟人用

5、法,这种用法同“隐蔽”多用于人的规律不矛盾。二、整体解读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

6、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

7、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么?这当然是好事情。他是以竹林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竹海美景。】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

8、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有一点我是猜到的,竹乡里的房子,是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可是我却没有想到,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或者说不会想到用竹用得这样彻底。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

9、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章里的盐笋于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的了。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竹乡游印象深刻。】竹乡竹子

10、的第一个特点是:多。以看不到别的植物衬托出竹子的多。描写竹林角度一:远望。竹林特点:竹林如海,宽广深沉。描写竹林角度二:近看。竹林特点: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像屏风,竹林茂密。描写竹林角度三:居高临下。竹林特点:除了竹子,还是竹子。竹林茂密,层层叠叠。当地朋友高兴的原因是竹乡丰收了。以无声衬托竹乡的和平宁静。以“我”的疑惑转入对竹乡人民的描写。竹乡对竹子的利用率出乎“我”的意料,不仅栋梁、天棚是竹的,连地板、家具、器皿都是用竹子做的。原来竹子的用途那么多!竹乡生活安宁舒适。女孩们的笑声是生活幸福的表现。竹乡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三、问题研讨1本文描写景物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

11、视角描绘竹林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一下。同一竹林,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作者首先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平地、山麓、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接着深入竹海近看,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又好像“屏风”。最后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居高临下,所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文章多次描写竹子,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丰富多彩而又井然有序。2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景,目的是什么?本文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下文写竹乡人民,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了写景而写景。详写竹林景色,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

12、富饶,为中心服务。3找出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甲生:描写竹子色彩的有:“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在路边,在空地上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乙生:描写竹子声音的有:“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我们正要离去声音却愈来愈近。”丙生:描写竹子气味的有:“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

13、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师评:由此可见,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要抓住景物特征,要安排合理的排序,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4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远望:竹海 见炊烟 踏村路近看:隧道 竹林深处人家 闻鸡鸣 进人家见牧归 闻笑声四顾:全竹远近 外内 整体局体四、语言品析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

14、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分析这段话写出了竹林的什么特点。)选段通过细致、精彩的描绘,渲染了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充分表现了竹海的宽广和深沉。生动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使人仿佛看到了竹浪的起伏。有机会,是不是也到竹乡去看一看,体会一下竹海的深沉与宽广呢?趁假期旅游时间,四处看看,抓住最能反映当地风貌的景物进行描写。练习全解一、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的鲜明特色,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小结阅读课文后的收获。可以有个性化的理解,因为课文本身就有多方向的内容。二、细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写出了竹海的哪些特

15、点。课文前三段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平地、山麓、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好像“屏风”。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所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数处描写,所见皆是竹子。然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丰富多彩,又层次井然。三、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一次小型“竹文化”研讨会。事先搜集有关竹的诗文、书画作品,也可以交流对竹的认识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