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518629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第一章 1.河流是指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输沙通道。 2.深泓线。是指沿程各断面河床最深点的平面平顺连线。 主流线又称水流动力轴线即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处的平面平顺连线。中轴线是指河道在平面上沿河各断面中点的平顺连线,一般依中水河槽的中心点为据定线,是量定河流长度的依据。第二章 1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2水系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河网密度小,地面切割深度不大,支流短小,数量不多。 b繁盛阶段:谷道伸长,集水面积扩大,河网密度增大,地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c并夺阶段:因各条河流发展的不平衡,出现大河袭夺,兼

2、并小河现象,使水系原状改观,河谷地面高程降低,冲积层加厚,水系密度减小,干支流年渐分明。第三章 .河流径流的度量方法 2.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两相性;三维性;不恒定性;非均匀性;不平衡性;紊动性;阻力复杂性;流态特异性第四章 1.含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的泥沙质量。输沙量:一定时间段内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河流泥沙按运动态势分类。悬移质,推移质,床沙。 .推移质的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当床面泥沙由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或称启动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往往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

3、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沙波的运动态势是迎流面冲刷,背流面淤积,从纵剖面看整个沙波在水流的作用下往下游缓缓爬行。第六章 1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2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 3.河相关系。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的河床形态,这种均衡河床形态的有关因子和表达来沙来水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可写少 点) 河型分类及其演变规律(论述): a河型分类有。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游荡型。 b演变规律a顺直型: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在洪水期,边滩整体向下游缓缓移

4、动;深槽与边滩相对,深槽位置也随边滩位置缓慢下移而下移;上下深槽之间的浅滩,洪水淤积,中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中枯水淤积。b蜿蜒型从平面变化看,随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横向变形特点表现为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突变现象是可能发生自然裁弯,凹岸撇弯,凸岸切滩。分汊型:其共同的演变规律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淤,以及主汊的易主。d游荡型: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b内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主槽平面摆动

5、不定,河势变化剧烈。大水出好河,中小水容易发生横河斜河和形成畸形河湾。第七章 1.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的要素:设计流量与设计水位;整治线;河槽横断面 2.4种典型类型的河段整治措施:a蜿蜒型的整治措施:一是稳定现状,防止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二是改变现状,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b游荡型:主要有险工和控导工程组成。c分汊型:汊道德固定,改善和堵塞。d顺直型:稳定边滩不向下游移动多采用淹没式丁坝群。第八章 .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或在轻度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第九章 .生态治河。是河道生态治理或生态型河

6、流建设等说法的简称。它是融治河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水利工程,是综合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景观营造等多项技术措施而进行的多样性河道建设。 2.生态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要求。确保防洪安全,兼顾其他功能;增强河流活力,确保河流健康;改造传统护岸,建造生态河岸;营造亲水环境,构建河流景观;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 3生态河流的设计内容包括生态岸堤和生态河道两方面。生态河道的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剖面设计;水边处理。 4生态护岸技术措施:固土植物护坡;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岸;自然型护岸 其他补充 1.

7、河堤的分类:干堤,支堤,民堤 2.对河堤渗流控制措施包括: (一)临河截渗措施:防渗铺盖;防渗斜墙;堤基截渗墙 (二)背河导渗措施:压渗盖重;反滤排水槽;减压井 3蓄滞洪区。指河道周边辟为临时贮存洪水的湖泊洼地或扩大行洪泄洪的区域。 4.蓄滞洪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内容包括:蓄滞洪区的规划;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区内安全建设;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安排等12m()向量模法(平均和的平方根法)s=s=此法所求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s可表达为 式中,s在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 i污染物i在某监测点的标准指数。s=(6)内梅罗指数法已知多项水质参数的监测数据,计算与 计算步骤: 1、计算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即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2、使用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采用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s1。 、计算类水质标准的综合评价指数s2.4、结论s12,不符合标准。ss2,符合标准。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