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说课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51657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核舟记》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核舟记》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核舟记》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核舟记》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舟记》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说课稿(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 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 400 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 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 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 领悟文章内容, 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 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 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 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二 )课型 演示活动课(三 )课时 两课时(四 )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练

2、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 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3.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 略得当”的写法。4.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培养民族自豪感。(六)重点、难点重点:目标 1, 2,4难点:目标 3(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 分第一款: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 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 要重视学生思维能

3、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 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进 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 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 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 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 精美的工艺品“核舟” 。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 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 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 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

4、情感目标4。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 核舟记是 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 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 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 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 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 的深化。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 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所以确定了目标

5、 2、 3、4。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 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 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 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 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 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也决定了 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 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 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

6、情,使文章如出己 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 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具体做法:(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 生不是“鸭子” ,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 “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 堂效率,向 45 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 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 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教育实践证明: 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 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 习

7、中取得好成绩。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 ,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 ,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 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 (即,演课本剧 )之后,再一次统 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 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 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 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 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 ( 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 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 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 令人愉快, 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 ) 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

8、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 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 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 自学范围。 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 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 团结起来, 主动地查字典, 解词、 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 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 、“手卷”装扮东坡 ;为了表现佛印 的大肚子, (佛印“绝类弥勒” )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 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 “袒胸 露乳” ;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 地表现“右手攀右趾” ;他们用水桶倒

9、置做炉,茶缸做壶,还 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 只能用折扇代替 ;最后, 他们还把 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 的地方,以示表扬。 “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 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 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 。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 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 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 足,鲁直现左足” 是怎么回事呢 ?佛印“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 ?同学 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

10、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 “现 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 “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 ;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 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 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 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 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 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 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 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 体,完整而清晰。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 把握 (整体把握 ),再

11、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 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 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 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 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 手做“核舟” 、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 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 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12、。帮 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吉尔伯特 · 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 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 教学就白费了” 。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 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说学法有人说, 课堂好比战场, 老师是统帅, 学生是士兵,“统 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 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 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教学相长” ,鉴于老师的教法,学 生可有如下学法:朗读教学

13、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 培养相辅相成。 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 朗读才能传情达意 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 速、音量 ;对课文的词句熟悉, 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 停顿、 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 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 训练。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 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 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 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 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

14、样读 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 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 点拨。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 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 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 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 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 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

15、、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 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 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 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 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 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 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 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 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 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 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

16、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 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 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 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 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 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 表演等。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 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 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 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四.教学程序(一 )布置预习 (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 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