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515867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一中学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 考试用时:90分钟 总分:120分 命题人:吕宝昌 校对人:闫廷波 陆红群 宋立杰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3分)1.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垝垣(yun) 渚(zh)洲 庐冢(zhng) 黍(sh)离之悲B画舫(fng) 房檩(ln) 纤云(xin) 舞榭(xi)歌台C着(zhu)衣 夹袄(ji) 酹(li)祝 周公吐哺(b)D蹊跷 (qio) 绯(fi)红 歆(xn)羡 颠来倒(do)去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踟蹰 骑骥 驰骋 羽扇纶巾 B寥落 孤僻 暮霭 仓皇出逃C钟罄

2、瑰怪 牡蛎 桀骜不驯 D豆蔻 懈迨 拊掌 灯火阑珊3、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_。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土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_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A品味 点缀 启迪 虽然,却 B品味 陪衬 启迪 即使,也C品位 陪衬 启示 即使,也 D品位 点缀 启示 虽然,却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有

3、误的一项是( )A.当三个女子从容转辗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B.大约也就是在北平的这些深沉的地方,有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C.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王道士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盲人摸象,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D.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5.下列标点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扫帚疙瘩戴帽子充哩。”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6.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C.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预测着书写的朝代了。D.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泛指少年时代。B.“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C.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都属于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一批优秀作品如李白

5、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在此列。D. 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据词的风格而定,如“赤壁怀古”等。8.选出最恰当的一组,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使得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到了德胜桥,_,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_,几只白鹭,静静地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的,等候着劫夺来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_,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柳两边一湾绿水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A B. C.

6、D.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

7、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

8、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

9、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

10、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D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10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

11、,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11根据全文分析,不属于“今日中国需要启蒙”的理由的一项是( )A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B就中国历史而言,启蒙是一个没有完成而被打断的历史任务。C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色根深蒂固。D进入21世纪,中国思想界对启蒙仍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看法。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

12、确的一项是(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C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知识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D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其因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2分,每小题3分)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

13、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13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

14、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C. 至莫夜月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噌吰如钟鼓不绝/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与向之噌吰者相应B.余固笑而不信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C.徐而察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D.微波入焉/如乐作焉1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被人称为“石钟”的山。B.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

15、,有人说这是鹳鹤。C.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一百人。D.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石头悬在空中,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1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说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挺大。B.作者与长子夜至绝壁之下,听到了三种声音:栖鹘叫声、老人咳嗽声和笑声、鹳鹤叫声。C.作者极力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是为了表现自己为了探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精神。D.文中三次写到“笑”,颇有意思。第一个“笑”是怀疑和否定的笑;第二个“笑”是掩饰内心的恐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