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511164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学期期末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初二语文试题一、积累和运用。(15分)1、 给句中的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相应的汉字并指出句中的错别字加以改正。(3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n然归来。Pin 改为 萌发 2、 将下列诗句默写完整。(6分)(1)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 ”正是他的真实想法的写照。(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3)山随平野尽, (渡荆门送别) (4)山重水复疑无路 ,_。(游山

2、西村)(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6)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3、人们用“桥”造出很多新词,如商桥、 、 等。写出一句有关桥的诗句 。(3分)4、名著导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5、解释下列词语(4分)既望( )仅( )方( ) 郭( )6、翻译句子(2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7、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2分)_8、文中

3、写潮的描写顺序是:_(1分)9、请概括本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_(2分)10、本段文字主要用来哪些修辞方法?_(2分)三、现代文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12分)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

4、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5、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11、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1分)1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分)13、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请从文中找一句话试加说明。(2分)14、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分) 15、 选文最后一段写道孙悟空的故事,这有什么作用?(2分)16、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10分)20世纪30年代,古人类学界发生了一件遗臭万年的“皮尔唐事件”,一些想沽名钓誉的将一个人头骨安上了猿类的下颌,涂上

6、看起来像化石的颜色后埋在英国的皮尔唐附近。然后他们欺骗了一位苦苦寻找人猿过渡类型证据的古人类学家,使他因发表了这一骗人的“古猿人”蒙羞。“皮尔唐事件”被揭穿以后遭到了科学界和广大公众的唾弃,也成为提醒科学家的警钟。然而谁也没有想到,60多年后,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在恐龙与古鸟类研究领域又爆出了一大骗局,这一骗局被我国著名恐龙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枝明究员戏称为“恐龙研究中的皮尔唐事件 ”。1999年11月,一向以“准确”报道最新的或重要的自然或历史文化领域的发现为宗旨的、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醒目的大字标题刊出了题为霸王龙有羽吗?的文章。文中在显要位

7、置还配上了几幅色彩艳丽、制作精美的“带毛恐龙”的化石照片和生物复原图。文章开篇报道了一种似龙非龙、似乌非乌的奇特动物,作者引用了研究者对这个特动物的正式命名辽宁古盗鸟。依照这篇文章的记述,这只似龙非龙、似乌非鸟的奇特动物着始祖鸟一样的头和翅膀,却有着典型小型兽脚类恐龙一一驰龙式的棒状尾巴。文章声称,他们找到了联结恐龙类向鸟类进化过程中缺失的环节。最后,文章得出的结论是鸟类由小型兽脚恐龙进化来的假说得到了证明。这一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一大批科学家们、尤其是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们为此兴奋、喝彩。美国布兰丁恐龙博物馆馆长斯提芬、克瑞克斯夫妇声言,这块化石产于中国辽宁西部的北票地区,是他

8、们从化石商那里买到的。克瑞克斯还郑重声明,化石一旦研究完毕,他们将把化石归还中国,这一举动得到了整个科学界和全社会的赞誉。然而,正当人们为此成果的获得拍手叫好时,一个不幸的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到了烧得正旺的火盆上,使研究者们目瞪口呆,也让整个科学界和全世界为之瞠目结舌。原来,这一怪物是经化石贩子故意用两种不同动物的骨骼化石人工加工拼接做成的,他们把一个古鸟类的身躯接上了一条驰龙的尾巴。消息传出媒体一片哗然,“辽宁古盗鸟”顿时变成了古生物界的一大丑闻。古生物学家奥尔森博士撰写文章,指责国家地理杂志“如此权威杂志竟然刊出这样的怪物、奇文”。恐龙专家、研究者之一菲利普居里追悔莫及地说:“此事让我终身难

9、忘,令我无地自容。”一时间,世界媒体火上浇油般地把这一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国家地理杂志虽然及时地刊登消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媒介认为它依然难辞其咎。因为它明明知晓这块化石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从中国走私出境到美国的,却不仅刊登介绍其研究的专题文章,而且竭力鼓吹,又是举办报告会,又是筹办专题展览,炒得不亦乐乎。作为在国际上具有如此影响力的杂志刊出这种“不光彩的标本”,不仅严重损毁了自己的声誉,而且在效果上产生了助长化石走私活动,破坏化石等自然遗产保护的恶劣影响。当然,国家地理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也是一个受害者,真正应该为此事负责的应该是那些故意作假以蒙蔽视听的化石贩子和那些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的走私者

10、。17什么是“皮尔唐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18联系第段,为什么人们会将“辽宁古盗鸟”事件戏称为“恐龙研究中的皮尔唐事件?(2分)19在“辽宁古盗鸟”化石的骗局未被戳穿前,科学家以为此化石为何种科学假说找到了证明?(2分)20怎样理解文章第段中所指的“不光彩的标本”?(2分)21这篇文章实际也批评了一些研究者的哪些缺点?(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10分)乡村教师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我们

11、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

12、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

13、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22、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23、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2分)24、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25、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四、写作。(40分)26、请以“成长”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