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497892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小朋友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方略摘 要 随着社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都市转移,农村留守小朋友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小朋友的行为习惯也浮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留守小朋友自身的因素。因此,矫正农村留守小朋友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应当从监护人、学校、政府部门等多种方面共同努力。核心词: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分析;转化方略目 录一、 引言1(一)留守小朋友概述1(二)留守小朋友生活现状二、行为习惯的理论分析1

2、(一) 习惯(二)行为习惯2三、留守小朋友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2留守小朋友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体现21.做人基本态度方面.生活方面3心理品质方面4.交往方面5学习方面6.情感方面四、农村留守小朋友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4(一)家庭因素对留守小朋友的影响41、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局限性42、家长素质不高,难以指引、教育好孩子4、家庭环境不抱负4、部分家长太过依赖学校的同步又不完全信任学校5(二)农村学校教育的失误与弊端5、过度看重孩子的成绩52、不可以跟孩子真正的“交流”53、教师与家长沟通难度大5(三)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小朋友的影响61、社会关注度不够2、孩子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6、 互联网、电视、书

3、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传播的腐蚀内容对孩子影响6五、转化方略与建议(一)学校方面1、学校的管理措施、班主任的管理措施7(二)家庭方面7、予以孩子该有的关怀关爱7、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73、家庭教育讲究方式措施7(三)社会方面的教育方略1、加强社会关注度、优化周边社会环境,充足运用周边环境的教育功能8(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总结9参照文献9一、 引言(一)留守小朋友概述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因素,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锋利。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变化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因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起“留守小朋友

4、”问题。 (二)留守小朋友生活现状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小朋友”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小朋友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小朋友是父母同步外出。留守小朋友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拟定或无人监护。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规定,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小朋友“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浮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毕生的遗憾。留守小朋友问题是国内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的又一障碍,严重影响了留守小朋友的健康成长,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二、行为习惯的理论分析(一) 习惯在汉语里,从辞源上看,习惯最早也写做“习贯”,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习于旧贯,习于故常。汉书四八:贾谊传中记载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变化的生活方式。 现代心理学对行为习惯的解释。陈会昌专家觉得:“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张雨青副研究员觉得:“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就是比较典型的、有倾向性的行为特点。”王健敏博士觉得:“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也就是稳定的行为、思维模式。”心理学大词典觉得,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6、或者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国内小朋友心理学家朱智贤专家觉得,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变化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成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成果。(二)行为习惯所谓行为习惯是指在平常生活中,人们有着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限度相似的固定行为。这种行为有很强的的潜意识作用,在沈国中会成为在她行动时的固然、首要选择。它是人们在平常生活中常常地自动地变现出来的所有行为方式的总和。综合前人的解释,不难得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映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2)习惯是在一定

7、期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涉及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也许起到积极和悲观的双重作用。行为习惯还可以分为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好习惯,一般指能促使人往对的的、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反之则为不良行为习惯,即一般所说的坏习惯。三、留守小朋友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留守小朋友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体现:9月1月,教科系5年制专科09级学生进行了毕业前长达个半月的实习工作,作为其中一员,我很荣幸也参与了本次实习工作。我们被分派到一所乡镇六年制完小实习,我曾任一年级一种班的班主任兼语

8、文教师,同步也专家五年级一种班的语文,于是,我便有了与留守小朋友密切接触的机会。在这几种月里,我发现诸多留守小朋友身上均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少量问题是极个别同窗身上才有的,但是也有诸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1.做人基本态度方面从几种月的相处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比高年级学生自制力差诸多,但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各个方面体现都好,随着年龄与年级的增长,诸多孩子逐渐浮现撒谎、不爱惜公物、甚至偷盗的行为等。诸多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动辄打骂吓唬,甚至向低年级学生索要财物,在诸多共性问题上无爱心,怕吃苦,不敢承当责任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将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其人生

9、之路。2生活方面相对于有父母陪护的小朋友来说,留守小朋友在生活方面占了挺大的优势,大部分留守小朋友会自己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固然也有小部分孩子被家里惯得甚至连穿衣服等基本的动手能力都没有。固然,生活方面的问题也不少,诸多家里条件稍好的孩子用钱无节制,将钱滥用于吃零食、进网吧,甚至是小小年龄就开始赌博。.心理品质方面总控能力差,不会对的排解不良情绪,任性,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有些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些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窗和谐相处。经不起挫折打击,容易“破罐子破摔”。胆怯教师,有心理障碍,不能较好的与教师沟通。有个别同窗在小学就浮现早恋现象。.交往方面诸多孩子被家里视为中心,是

10、家庭生活的主宰,家长则围着孩子团团转。在与有些家长对话中,不少家长感慨,目前的孩子“管不住”,不肯与家长交流,嫌家长啰嗦;与邻里间关系淡漠,会面不肯打招呼,说话没礼貌,年龄稍大点的甚至由于别人一句逗弄的话就对别人恶语相向;同窗相处中也警察由于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不懂忍让。而诸多内向的孩子则过度沉默,对什么事都不刊登意见,在与人相处中容易被欺负,面对委屈时一般也只以泪相对,不会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学习方面学习被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愣,说小话,做小动作。不喜欢做作业,心里总想着玩着玩那,因此作业马虎、应付、拖拉,诸多同窗不做家庭作业甚至骗家里说没有家庭作业,有的学生不会抓紧时间,做作业不动脑

11、筋,总是依赖教师,不乐意花时间学习,缺少刻苦精神不积极思考,得过且过。6.情感方面自我结识不成熟,情感缺少。自我结识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涉及自己存在的结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结识。一种人若对自己有清晰的结识,便会增进她对自己行为的约束。由于留守小朋友都是父母不在身边,大都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她亲戚居住,长辈关注度不够,更难结识到自我存在价值及优缺陷所在,更谈不上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态度了。四、农村留守小朋友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一)家庭因素对留守小朋友的影响1、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局限性农村大量“留守型”孩子离开父母,倍感孤单,往往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她

12、们要么与祖辈老人朝夕相处,要么在舅父、姨妈等亲戚家“寄人篱下”,感情不易沟通。有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孩子的经济上一般都很大方慷慨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多数留守孩子的父母很少和孩子联系,祖辈们对孩子只管吃穿,过度包容或过度苛刻,做不到像父母那样关怀关注孩子,时刻留意留意孩子的发展状况。2、家长素质不高,难以指引、教育好孩子在农村,父母在身边的学生,她们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低,对教育孩子注重度不够。某些家长的自擅自利、贪婪、唯利是图、赌博等不良习气让孩子耳濡目染,导致部分家庭浮现孩子不听话、与长辈对着干等问题。而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孩子由于祖辈的宠爱或亲戚

13、的管理不得当使孩子更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家庭环境不抱负受农村风气影响,一般家庭均有2个或以上的孩子,家庭承当跟孩子的数量成正比。在如此家庭环境下,诸多孩子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关爱。特殊家庭(单亲、无亲或再婚家庭等)的家教浮现空白,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合法的规定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粗暴的压制。、部分家长太过依赖学校的同步又不完全信任学校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局限性,对留守小朋友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农村留守小朋友居多,父母在身边的学生,她们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低,不能较好的辅导学生,家长把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统统交给

14、了学校交给了教师,但在依赖学校的同步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信任学校。有些家长当面质疑教师,不给孩子买作业本,甚至在校外议论学校跟教师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她们的所作所为孩子会依样学样,她们无意所体现出的行为或她们习惯性的动作会影响着孩子的毕生。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浮现家庭教育的缺失,浮现了“5+0”不正常现象:学校教育5天,学生回家天即被抵消,以至于教育效率低下,低水平地反复。(二)农村学校教育的失误与弊端、过度看重孩子的成绩学校“重智轻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刚刚开始,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师教育成绩的评价观,以及家长、社会在教师聘任中的强大舆论作用,使教师给学生导致的学习压力居高不

15、下。、不可以跟孩子真正的“交流”农村师资力量匮乏,班级人数众多,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做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跟每个孩子心对心的交流与沟通。留守小朋友多数内向自闭,不肯与人交流,教师的严肃恐怖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怕教师”心理严重,孩子们不乐意敞开心扉跟教师交流,教师也是束手无策。3、教师与家长沟通难度大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的,两者缺一不可。留守小朋友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小朋友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体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小朋友的影响1、社会关注度不够目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小朋友”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虽然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