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496726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DOC 21页)(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难吗?需要学习什么内容?考试会有什么试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试题 1、基底节通常不包括哪一种核团:(B) A.尾状核 B.丘脑 C.豆状核 D.屏状核 E.杏仁核 2、颅内最常见的生理钙化是:(C) A.大脑镰钙化 B.床突间韧带钙化 C.松果体钙化 D.脉络膜丛钙化 E. 苍白球 3、头颅CT横断面可见与鞍上池外侧角相连的是:(D) A. 侧裂池 B. 纵裂池 C. 脚间池 D. 环池 E. 大脑大静脉池 4、蝶鞍侧位片上可测量其前后径及深径,其平均值分别为(C) A. 10

2、.5cm,9.5 cm B.5 cm,10 cm C. 11.5 cm,9.5 cm D. 10 cm,20 cm F. 12 cm,10 cm 5、关于蝶鞍的X线描述哪项正确?(B、D) A. 其前界为鞍结节 B. 后壁为后床突 C. 鞍背可见气化现象 D. 观察蝶鞍最好的位置为20后前位 E. CT平扫可见鞍结节和鞍背之间低密度间隙为垂体窝 6、椎动脉最大颅内的分支为:(C) A. 小脑前下动脉 B. 大脑后动脉 C. 小脑后下动脉 D. 小脑上动脉 E. 后交通动脉 7、亨氏暗区为(A) A. 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横行的带状低密度伪影 B. 颅脑CT扫描由枕骨结节自后向前放射状高

3、密度影 C. 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横行的带状高密度伪影 D. 颅脑CT扫描由枕骨结节自后向前放射状低密度影 E. 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纵行的带状高密度伪影 8、脑血管造影的微血管期血管网最丰富的部位是: A. 脑实质 B. 胼胝体 C. 脑皮质和基底节区 D. 皮髓质交界区 E. 以上都不是 9、以下哪个孔裂位于中颅窝? A. 盲孔 B. 圆孔 C. 筛孔 D. 舌下孔 F. 颈静脉孔 10、图中所示标示解剖结构不正确的为(E) A. 尾状核头部 B. 内囊前肢 C. 侧脑室前角 D. 丘脑 E. 豆状核 11、关于卵圆孔的描述下列那项不正确(D) A. 位于蝶骨大翼后外部 B

4、. 内有三叉神经的第三支通过 C. 颏顶位观察两侧卵圆孔不对称 D. 孔的前外缘模糊,后内缘清晰 E. 平均横径2.3mm。 12、关于X线片可见颅内板蛛网膜粒压迹正确的叙述为:(A、C) A. 边缘不规则但锐利的颗粒状透亮斑点 B. 以颞鳞部最清晰 C. 儿童少见,老年人明显 D. 可造成颅骨局限性缺损 E. 直径为0.5.0cm 13、在以下颈内动脉分支中不包括(B A. 大脑前动脉 B. 大脑后动脉 C. 大脑中动脉 D. 大脑后交通动脉 E. 眼动脉 14、关于眼眶的X线解剖错误的描述是:(B、E) A. 眼眶的顶壁即前颅窝底 B. 眼眶的外侧壁由额骨颧突、颧骨额突、蝶骨小翼组成 C.

5、 眶上裂的内侧为蝶骨体 D. 眼眶的外侧壁可见眶斜线也称无名线 E. 两侧眶上裂呈正八字形 15、破裂孔于颏顶位观察,下列那些选项正确(CDE) A. 破裂孔的边缘骨结构不完整的透亮区 B. 位于颞骨岩尖的后内侧,形状不规则 C. 破裂孔的底面为纤维软骨,因此X线不成影 D. 由颞骨岩尖、蝶骨、枕骨共同围成 E. 两侧壁最狭窄处宽度平均为6.4mm。 16、Meckel腔内有(D) A. 颈内动脉 B. 颈外动脉 C. 舌下神经 D. 三叉神经节 E. 面神经 17、图中箭头所示解剖结构是: A. 垂体 B. 垂体柄 C. 海绵窦 D. 颈内动脉 E. 视交叉 18、中央沟在MRI平扫时为图中

6、的哪各结构:(C) A. B. C. D. F. 19、脊髓正中矢状面上,下列解剖结构标示正确的是 A. 脊髓 B. 脊蛛网膜下腔 C. 椎间盘 D. 黄韧带 E. 前纵韧带 20、Waters氏位主要观察: A. 上颌窦 B. 蝶窦 C. 额窦 D. 筛窦 E. 以上都不是 21、图中所示解剖结构正确的是 A. 1扣带回 B. 2 胼胝体体部 C. 3胼胝体压部 D. 4四叠体 E. 5中脑导水管 22、闭口位像中下颌关节间隙正常为: A. 1.5mm B. 2.5mm C. 1 mm D. 2 mm E. 0.5mm 23、图中所示解剖结构正确的是 A. B. C. D. E. 24、图中

7、所示解剖结构正确的是 A. 晶状体 B. 小脑蚓部 C. 基底动脉 D. 桥脑 E. 四脑室 25、图中所示解剖结构正确的是 A. B. C. D. E. 26、正常成人脑部MRI扫描,哪一部位不存在铁质沉着?(E) A. 苍白球 B. 黑质 C. 红核 D. 齿状核 E. 内囊后肢后端及视神经 27、正常垂体SE序列T1WI的表现正确的是:(C、D、E) A. 腺垂体与神经垂体信号相同 B. 垂体柄常偏于一侧 C. Gd-DTPA可使之增强 D. 正常垂体的高径应小于10mm E. 垂体后叶呈高信号 医学影像基础知识 一、X线摄影解剖学基础 1、人体解剖学姿势: x线检查是要以正确的解剖学姿

8、势作为定位的依据,解剖学姿势又称为标准姿势。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双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2、解剖学基准轴线及基准面: 1)基准轴线 (1)垂直轴:自上而下,垂直于地平面的轴称为垂直轴,也称人体长轴。 (2)矢状轴:自腹侧面到达背侧面,与垂直轴呈直角交叉称为矢状轴。 (3)冠状轴:按左右方向穿过人体的水平线,与地平面平行,并与垂直轴及矢状轴之间呈直角互相交叉称为冠状轴,也叫额状轴。 2)基准面 (1)矢状面: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纵向且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呈矢状面;其中将人体等分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按左右方

9、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为冠状面,也称额状面。 (3)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称为水平面,也称横断面。 (注意: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互相垂直。) 3、解剖学方位 在标准姿势下,描述的人体结构间相对位置关系为解剖学方位。 (1)上和下:近头部者为上,近足部者为下。 (2)前和后:近身体腹面者为前,近身体背面者为后。 (3)内侧与外侧: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4)近与远:近心脏者为近端,远离心脏者为远端。 (5)浅和深: 距体表近者为浅,距体表远者为深。 对于四肢而言,可根据一侧骨骼解剖部位的相对关系来确定位置关系,靠近尺骨者为尺侧,靠近

10、桡骨者为桡侧,靠近胫骨者为胫侧,靠近腓骨者为腓侧,靠近跖骨上部者为足背侧,靠近跖骨下部为足底侧。 4、解剖学关节运动 关节运动包括屈、伸运动;内敛、外展运动;旋转运动。 5、摄影术语 (1)中心线:在x线束中居中的x线束。 (2)斜射线:在x线束中心线以外的x线束。 (3)源-像距:即焦-像距,是指x线管焦点到探测器的距离。 (4)源-物距:即焦-物距,是指x线管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5)物-像距:是指被照体到探测器的距离。 6、x线摄影命名的原则 (1)根据中心线摄入被照体的方向命名,如胸部后前位。 (2)根据被照体与探测器的位置关系命名,如左前斜位。 (3)根据被照体与摄影窗的位置关系命

11、名,如左侧卧位。 (4)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位置关系及中心线入射被检体时与探测器的关系命名,如仰卧位水平卧位。 (5)根据被照体姿势命名,如蛙式位。 (6)根据功能命名,如颈椎过曲过申。 (7)根据创始人命名,如劳氏位。 7、x线摄影体位 (1)正位:被照体矢状面与探测器的长轴平行,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前方或后方入射,同时从后方或前方射出的体位,如头颅前后位或后前位。 (2)侧位:被照体冠状面与探测器长轴平行,中心线经被照体的一侧入射,从另一射出的体位,如头颅左右侧位。 (3)斜位:被照体与探测器呈一定的摄影角度,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左、右后或左、右前方入射,从左、右前方或左、右后方射出的体位。如胸部

12、左前位。 (4)轴位:中心线与被照体长轴平行的摄影体位,如髌骨轴位。 (5)特殊位:枕顶位、鼻颏位、前弓位、切线位。 1)一般体位 (1)仰卧位(supine):摄影台水平,被检者平卧台上,背侧在下,腹部在上。 (2)俯卧位(prone):与仰卧位相反。 (3)立为(erect):身体直立,分站立位和坐立位两种。 (4)卧位(recumbent):摄影台水平,被检者以任何姿势姿势卧于台面上,包括仰卧、俯卧、侧卧。 (5)头低足高位:被检者仰卧于台面上,台面倾斜使头测比足测低。 2)专用体位 (1)侧位(lateral position) (2)斜位(oblique podition) (3)右前斜位(right anterior oblique position) (4)左前斜位(lrft anterior oblique position) (5)右后斜位(right posterior oblique position) (6)左后斜位(left posterior oblique position) (7)水平位(decubitus .decub ) (8)左侧卧水平正位(left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9)右侧卧水平正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