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49359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威第九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2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奇葩(p) 惬意(qi) 毛骨悚然(s)B. 儒家(r) 堤坝(d) 谆谆教诲(zhn)C. 瑰丽 (gu) 栅栏(shn) 文采藻饰(zo)D. 鞭挞(d) 光碟(di) 自由不羁(j)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B. 网传天然气要涨价,争先恐后前往燃气公司营业厅购气的市民济济一堂。C. “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D. 诵读经

2、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B. 专家表示,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解决。C. 为了防止H7N9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D. 兰州新区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兰州和甘肃对外开放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

3、爱之心;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A. B. C. D. 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花和尚 唐三藏 野猪林 火焰山 路阻 败走 大闹下联:故事情节:6.综合性学习。(6分)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志。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

4、。浙江省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发起“我家斑马线”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的发现。材料1:据报道,2020年1月至10月,浙江省有近20人在过斑马线时遭遇车祸死亡,100多人受伤。南方某小城2020年上半年有8位行人在斑马线上被车撞死。材料2:浙江日报记者现场观察发现:约30 %人车辆距斑马线很近时才减速让行,约40%的车辆由于行人已先让开而快速通过斑马线,约30 %的车辆强行从斑马线上的人缝中穿过。材料3:来自广州的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行人认为,斑马线上就该车让行人,不管前方是红灯还是绿灯;约50 %的行人认为,走在斑马线上,就安全了,怎么走都

5、可以。(1)探究发现: (2分)活动二:下面有三条减少斑马线事故的建议,你最认同哪一条?请简述理由。建议一: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 建议二: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建议三: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2) (2分)活动三:请你仿照风景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示例】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爱心!环境卫生100分=99个垃圾桶+您准确无误的1投!(3)温馨提示:(2分)7默写(10分)(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3)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非

6、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5)如果人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 ,”(论语十则),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美好。(6)同样写愁思,李后主把它化作了一江东流的春水,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把它装上了船:“ , 。”(7)诗中爱国情的诗句: , 。二、现代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分)父亲进城送梨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

7、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

8、,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

9、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

10、,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16、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3分)答:17、第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

11、中起什么作用?(3分)答:18、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6分)(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答:(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答:19、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18分)“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

12、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

13、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14、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