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48366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本计算机发展历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笔记本计算机简史 |全面了解笔记本的发展历程笔记本计算机发展简史 来源:IT168赵西路科技的发展不仅让社会日益进步,更重要的是科技能够把人们带往新的自由境地。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距离天涯若比邻,手机的发明让人们可以随时联系,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让许多人得以摆脱固定的办公场所去自由追寻的脚步。人类在经历了大型机计算时代、客户端/服务器计算时代、个人计算时代之后又迎来了未来学家很早就曾预测过的移动计算时代,与之同时来临的还有:束之高阁的计算力量被释放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变了 笔记本的精髓就在于便携性,是它真正实现了人类自由无极限的梦想。为了让读

2、者朋友们在购买笔记本的时候能够了解笔记本的来龙去脉,了解到笔记本产品的特殊性,本文希望使我们的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笔记本的发展历程。 人类对移动计算的追求很早就开始了。1982年11月,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电脑,重28磅约合14公斤),采用4.77Mhz的Intel 8088处理器,128KB RAM,一个320KB的软盘驱动器,一个9英寸的黑白显示器。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计算机是由日本的东芝(TOSHIBA)公司于1985年推出一款名为T1100的产品,如下图: 请大家注意它不是IBM ThinkPad系列的产品(大家往后看会知道我说这话的含义)。 它采用Intel

3、8086 CPU,主频不到1MHz,512K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很可怜吧)。T1100推出后,立刻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此,笔记本计算机一发而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纷纷出现,市场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笔记本计算机作为一种整机类移动办公产品,它的快速发展与IBM、东芝 、HP(COMPAQ) 、SONY、Apple等笔记本厂商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它的快速发展与计算机各零部件技术及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CPU、显示器技术、芯片组、硬盘、内存、光驱、显示芯片、电池、各种外设甚至外壳

4、的加工工艺都曾在笔记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起过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尽管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其一一提及,但请大家不要光盯着文中提到的本本或是CPU 看(尽管后文主要会以它为时间顺序),千万不要忘记了其它的幕后英雄们。 1990年第一台彩色显示屏笔记本计算机问世, 产品型号为东芝T5200C, CPU为Intel 80386(20MHz), 内存为2MB, 硬盘为200MB,显示屏为彩色10.5英寸STN,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1年,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计算机,产品型号为T3200SXC,CPU为Intel 386 SX(20MHz),内存1MB, 硬

5、盘120MB ,显示屏彩色9.5英寸ActiveMatrix TFT,分辨率为640480 (VGA)。 在发布了386dxcpu以后,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笔记本计算机的热量和体积问题,Intel公司才开始划分产品阵线,于1989年推出了386SL低功耗CPU,起始主频为16MHz,这是历史上第一款笔记本计算机专用CPU(但并不是专门为笔记本设计的)。同当时的台式机386DX CPU相比,它仅仅是通过降低主频,在功耗方面有所降低而已,可以把它看作降频使用的台式机CPU。 此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台式机CPU和笔记本计算机CPU的区别开始逐渐增大,从19941997年间,Intel先后为笔记本开发了

6、voltageReduction(94年出现,可以根据情况自动调节电压,控制功耗)、ClockGating(96年出现,作用是自动调节cpu主频以控制发热量)、quickstart(97年开发,在cpu空闲时使它进入休眠状态,类似于cpu降温软件的作用)等笔记本计算机CPU专用技术,并且在1999年开发了集以上三种技术之大成的speedstep技术。至此台式机CPU和mobile CPU(即笔记本专用cpu)完全分开,形成了两条阵线分明的产品线。 从笔记本计算机专用CPU的技术上来看,mobile CPU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在功耗控制、工作温度、电量消耗等对于移动计算相当重要的方面比台式机CP

7、U有着很大的优势。按照Intel官方的说法,mobile CPU的制造工艺比台式机CPU更为先进(比如二级缓存、制程和封装方式上),工作电压更低,功耗更小,更耐高温;同时笔记本计算机专用CPU还有具有更小的封装面积,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它塞到更小的空间里去,从而有效的缩小笔记本计算机的体积;它具有speedstep技术,你可以简单的认为这种技术就是在笔记本计算机使用电池供电时,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的切换工作电压和工作速度,以达到节省电力,延长工作时间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摆脱电线的束缚依靠电池来进行移动计算。 1993年,486SX和486DX笔记本进入市场,之后有486DX2

8、,主频高达50MHz;之后再有486DX4,最高主频曾经达到过75MHz。 1994年 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计算机 产品型号为T4900CT ,CPU为Pentium处理器(75MHz) 内存8MB, 硬盘772MB, 显示屏为彩色10.4英寸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4年10月 IBM推出了世界上的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计算机IBM ThinkPad 755cd。 光驱的使用大大地提升了笔记本计算机的可用性。需要提及的是此前在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计算机ThinkPad 700C。 黑色(外观设计)

9、和红点(TrackPoint)自此成为ThinkPad的独特象征。之所以要提及这点是因为ThinkPad领导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历程从此开始。 1995年,ThinkPad 701C推出,如下图 这是一款只有4磅重的笔记本,采用可伸展的TrackWrite键盘,内置了一个14.4Kbps的MODEM,486DX250Mhz的CPU,8M的RAM,540M硬盘。这是一款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同等高超造诣的科技工艺品,这款绰号蝴蝶的机型,其键盘采用独特的可伸缩式设计,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对键盘手感的极端重视也成了IBM的一个特点。 1995年,ThinkPad 760cd问世,如下图 首次采用

10、12.1寸SVGA显示屏,一个Pentium90MHz处理器,它还拥有红外线接口,打开显示屏时键盘会自动向上倾斜一个角度,1.2G硬盘和16M的RAM和一个当时最先进的四倍速CDROM。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第一个采用12.1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计算机。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计算机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此时的笔记本计算机正如当年的PC一样,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1996年,VGA显示屏已经几乎不再采用,SVGA的显示屏被大量采用,同时已经开始有XGA的显示屏出现。同年,Intel正式开始留意笔记本专用CPU的研制,所有75Mhz以上的Pentium CPU都

11、采用了Intel的SL技术,它允许CPU在不被使用时关掉CPU时钟,并在可能的情况可允许CPU的某些部分完全关掉,因为这将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另外,Intel还使用了VRT技术,允许75Mhz,90Mhz和120Mhz的笔记本用CPU内部以2.9V运行,在外部则以3.3V运行。Intel同时还开始了笔记本CPU的封装技术的应用,当时有标准的陶瓷和TCP两种封装技术,后者的体积更小且更省电。 当时台式机的CPU都是采用0.8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CPU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了0.35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VRT技术而降到3.3V,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的CPU才真正地与台式机CPU划清了界限,

12、因为在这之前笔记本都是和台式机使用同一种CPU的。这个技术一直发展到150,166Mhz的CPU。由于CPU制造工艺的限制,其时笔记本制造商还是在主板上自行配置L2缓存的,有的厂商为了节省成本或延长电池使用时间,就没有采用L2缓存,结果性能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是从1996年开始,CD-ROM开始大量装备到笔记本上。 1997年,4M速率的FIR红外开始装备笔记本,较之前的115.2K的红外要快得多。同时Intel发布代码为P55C的MMX笔记本CPU,这是采用MMO封装技术的CPU,集成了部分芯片集和L2高速缓存,使笔记本上播放VCD效果真正流畅起来,多媒体性能也得到迅速的提高。下半年,Int

13、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微米技术工艺制造,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地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 L2缓存(只能以内存同速的66MHz访问)。硬盘方面开始迈进过G级的台槛,高档机型已经装备达3G的硬盘了。13.3寸的显示屏也正式开始装备笔记本,XGA分辨率渐渐成为高文件机型的主流。1997年9月ThinkPad 770推出,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14.1彩色显示器和DVD驱动器的笔记本计算机,处理器和多媒体功能极为强大,并在通讯、存储、TrackPoint上都进行了创新。 1998年四月份,代号为Deschute

14、s的PIICPU正式装备笔记本,从233Mhz起跳,年底推出的300Mhz版更开始了笔记本中支持AGP接口的历史。0.25微米工艺生产的PII,共有750万个晶体管,集成了PII内核,512K半速缓存,443BX北桥芯片组,采用MMC1模式封装,内部电压1.7V,外部电压1.8V。 ThinkPad成为业界首部装备14.1寸XGA显示屏的机型,并且装备了当时最高容量的8.1G硬盘。ThinkPad 600系列正式推出, 这是ThinkPad历史上销售量最大机型,它把性能和便携性进行了完美的均衡与结合,将“超级便携”推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高峰,其键盘的手感尤为笔记本计算机用户称道,至今仍是笔记本计算

15、机键盘手感的标尺。当时笔记本采用的显卡多数都不具备MPEG-2硬件译码能力,IBM TP600采用的NeoMagic128XD显卡,显存只有2MB,加上CPU主频最高只有300MHz,所以应付目前复杂一些的2D应用都会显得吃力,更别说3D性能了。与其同时期的Compaq的Armada M700采用的Rage Mobility具有简单的3D能力,可以较为流畅地运行极品飞车3。在DVD播放方面,RageMobility具有MPEG-2硬件解压能力,大大减少了对CPU资源的占用。此时ATI和NVIDIA两大巨头激烈的竞争还没开始,此时的笔记本计算机显卡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缓慢发展状态。 1999年,I

16、BM推出14.1G的4200转笔记本硬盘。14.1寸显示屏成为高文件笔记本的主流,而NeoMagic的MagicMedia 265AV显卡则成为当时显示系统的老大。ACPI和APM电源管理规范正式装备在笔记本上。Intel正式发布0.18微米技术生产的PII400CPU,集成了2700万个晶体管,256K二级全速缓存,核心电压只有1.5V,采用MicroPGA或BGA封装方式。同年推出的 ThinkPad 570采用了高度灵活的扩展底座设计, 它既可以作为具有全内置功能的台式机替代品,又可以通过主体与底座的分离获得高度便携性,这使“超级便携”的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外,新型材料和人体工程学的最新成果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