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478258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3 必修1如何有效解读经济生活的概念、定义及案例评析 主讲人:朱明光 高中思想政治课标组组长,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毓贞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特级教师戴 颖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高级教师刘子森 北京101中学 高级教师【戴】各位老师:大家好!随着高中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一线的老师对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甚至产生了一些困惑。例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模块中遇到的概念、定义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教材中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行文时在使用但又不加以解释”的情况该如何把握既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些概念说不明白就无法讲清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同时受

2、到课时的局限又不能将其讲深讲细?等等。首先,我们请专家为我们解读一下有请“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老师。【朱】在高中新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老师们首先需要树立一个新观念“淡化定义”。这是有关在教学中把握和运用基本概念的新“概念”。为什么要“淡化定义” 呢?在教材和实际教学中,我们“淡化定义”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着眼于学术规范,不便定义;二是着眼于目标设置,不必定义;三是着眼于目标实施,不宜定义。所谓“概念”, 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3、其要义是“概括”。概念作为思维的形式,是认识的工具,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定义”则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明的说明。”其要义是“确切而简明”。定义作为概念的表述,是学理(术)的方式(规范),而不是呈现概念的惟一方式和评价概念的唯一尺度,更不是概念本身。诚然,概念,特别是理论概念的确立和运用,始终是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使命,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更要明确的是:概念本身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必要手段。通过教学,要认识的对象是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如果只是针对概念本身提出认识要求,甚至只关注表达这些概念的文字规范,势必会把课本本身当成了最终

4、认识对象,其表现是远离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求一字不差地背、记概念的定义,以至固化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把概念的定义奉为“神圣”的思维定势,说到底,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在教学和评价中,对形成正确的概念或正确地运用概念的要求没有错,错在过分专注于对概念定义的要求。教学的关注点不在于能否穷尽概念的全部意义,而在于能否顺乎学生的阅历和学历。概念的确立是重要的,但其准确与否、成效如何,取决于能否用以把握住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取决于能否背下它的定义。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生活将其定义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

5、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而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则将其概述为:“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实质内容上看,两种概括是一致的,并不矛盾;从表述方式上看,后者比前者具体些,不是简单重复;从评价要求上看,不必设定其中一种为标准,两者都是对的。问题在于,如何采取某种恰当的方式实施评价。即:避免导向对定义的标准表达,而力求导向对概念的正确把握。根据我的经验,要谈清楚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区分内容标准、标

6、准答案和评价标准这三个概念。一是内容标准不等于标准答案。内容标准固然包含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但我们称之为“标准”的东西,它的真正标尺不在于特定学科知识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凭借相关经验(知识)支撑本课程的特定目标,即基本观点。二是内容标准是制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但不等于评价标准本身。实际上,作为教学要求的标准是基本标准(或最低标准),而评价标准是级差标准,换句话说,教学是对学生“该做什么”、“做了什么”的要求,评价衡量的则是学生“能做什么”、“做了多少”,而这并不取决于、也不可能取决于定义的准确与否。三是评价标准也不等于标准答案。既然评价的核心,不是概念定义,而是基本观点,那么水平的区分,应取决于实际

7、能力的表现,来自于基本观点的把握,见之于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因此,制定评价标准,不可能是标准答案式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评价标准呢?换言之,我们评价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一些要求,供参考。在确认基本观点的前提下:n 能否清楚展示基本问题n 能否恰当应用相关学科知识n 能否以恰当方式通过推理来为基本观点作说明。n 能否为解释基本观点举出说明力强的证据。n 回答问题是否针对性强。n 阐述问题是否有独到之处(方式、见解)。标准,固然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但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相关学科的特定知识,尤其不在于特定学科概念的定义,而在于能否支撑本课程的特定目标。如此看来,寻求解破难点的出路,淡化定

8、义式的要求,不失为一种选择。对于当下的教学来说,这可能更具必要性、有效性。因此,采取“淡化定义”的方式,从本原上化解因“抠概念”、“背概念”而导致的许多难点,其实就意味着在具体操作中找到了“突破难点”的有效办法。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判断应该来自于实际能力的表现,显现于对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如果树立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对许多以往看似难点、疑点的感受就会迥然不同,也就不必一味依赖理论上的“深挖洞”了。所以,在我看来,所谓概念的误区,并不表现为讲不讲概念,而在于如何讲概念、如何用概念、如何衡量概念。概而言之,就是不能抠概念、不能从概念到概念。具体讲:形成概念的要求没有错

9、,错在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对概念给出定义没有错,错在把定义的复制当作形成概念的标准和标尺;对定义的表述提出学术规范没有错(简明而确切),错在把规范本身当目标。【戴】朱老师对 “概念和定义的解读”对我们颇有启发。杜老师,您作为一线政治学科的特级教师,亲身进行了新课程的教学,您是如何理解朱老师刚才所谈的观点的?【杜】朱老师所谈的观点对于我们一线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为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包括经济生活模块的教学中,概念和定义的处理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概念本身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必要手段,从而避免把概念本身当作“认识的对象”、甚至是“终极目标”。为此,一定

10、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概念和定义在教材相关内容中的地位,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对相关概念和定义的要求程度。其次,由于概念和定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研究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结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接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理解有关概念和定义,以利于学生达到“真懂”的要求。再次,就概念的运用和评价要求而言,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的标尺不是对某一固定表述的套用,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而是能否由来自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基本态度和

11、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活化概念才是最终的目的。【戴】杜老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新课程中,非常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采取“生活逻辑”的模式,走出“理论逻辑”的模式,同时又不能违背理论逻辑?【杜】是这样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着力探讨的中心问题。【刘】关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的感触也很深。新教材已经力图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进行有关“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教学中,为了形成正确的观点,过去教科书的编写往往是从学科概念出发,遵循理论逻辑来完成。即沿袭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这样的思路

12、进行。但在新课程下,教科书的编写则是从生活主题出发,遵从生活逻辑组织相关内容( 图示)。图示: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从哪里来?大都不是自己生产,而要到市场上购买。图示:人人都需要用钱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商品属于不同商品的所有者的。图示:如果不用钱,不同商品的所有者如何交换各自的商品?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图示: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共同的东西是价值。图示:所以,货币实际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不要再遵循旧有的思维定势,“穿新鞋走老路”,只是注重“深挖定义、过分关注理论逻辑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层次和结构”。实际上学生作为消费者,在实际的消费行为中,已经

13、对于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重要作用有了非常直观的体验。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学生这种鲜活的生活体验,将其引入到教学中,这就自然而然地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对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教学就可以采用一种更为生活化的解说。我在教学中就很好地运用了新教材所创设的这种极为生活化的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尝试。我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师】你们到市场上买东西必须带什么去才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生】(可能)“钱”。【师】钱的学名是什么?【生】货币结合投影引入货币知识的学习,引导其掌握相关的内容【师】在中国,我们购买商品使用的是?【生】人民币【师】人民币就是一种纸币由此引出由货

14、币到纸币的发展过程,进而也就让学生明白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师】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付款?【生】(可能)信用卡、支票由此引出信用工具,让学生明白了货币发展至今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情景、设计问题,进而把握货币的几种职能,达成有关货币职能的正确观点:【问题】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6000元。201X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6000元,说说你的打算?【学生答1】交给父母(请学生举手作统计)【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当今社会很难得,相信你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学生

15、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你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你们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学生答4】到商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问题】 到商场卖什么?大概花多少钱?【学生答4续】20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剩1000元零花钱。【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商场时,又发现了一块自己梦寐以求的手机,标价2500元,你怎么办?【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就可以先透支1500元,下个月再还钱【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6000元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保存起来贮藏手段 (2)买一些股票,2000元买手表,20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通手段(实在在的钱,即现实的货币 (3)标价2500元标明手机价值大小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6000元、透支15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支付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