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47179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一)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xx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化的印象。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

2、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

3、。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化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二)读罢文化苦旅,我轻合双目,那雪,那泉,在我眼前久久回荡,却又挥之不去。再次睁眼,却发现自己已在阳关之前。大雪未止,广袤的大地

4、被雪覆盖,一片洁白。西风吼叫而来,雪片飞扬,天地间顷刻变得白茫茫。远处,几块嶙峋的怪石却照旧保持着黑色。面对这样一个阳关,王维竟丝毫不露凌厉惊骇之色。面对即将出征的好友,他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别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却只是文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们的离别,没有过多的悲叹与劝阻,而是将目光放在将来。这,便是唐人风范。或许前路遥远,或许历经坎坷,亦或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亦或今天的离别,便是永远的辞别,但,苦涩中他们总会体会到甜美,困难中他们总在寻找希望。于是,我看到,他们的辞别是经常的,他们的步履却是放达的。所以,即使八月的胡天北风卷地,白草断折,面对

5、漫天大雪,岑参仍能喜悦地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以,即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仍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即使二十三年被弃置在“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仍能达观地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以阳关之前,我看到他们缓缓向我走来,目光那么平静,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又是北风吼叫,沙尘席卷而来,我站在沙山之巅,远眺夕阳下沙山的美景: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气韵酣畅。陶醉中我低头俯视,却发现山脚有异象那里有一泓清泉,横卧山底。漠漠沙漠中,它显得如此突兀;茫茫黄沙中,它是如此亮堂。它太清澈了,清澈到让人觉

6、得它不该属于这个地方。以它的品貌,应在江南水乡,温婉而宁静地流淌,涓涓不息。而它却在这漫漫黄沙中营造出一片如此可人的天地。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将其填满?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将它吸干?沙山之中,清泉之畔,冥冥中,一个声音传来,不疾不徐,沉着镇定,字字清楚:因为坚守,因为坚持,所以永久!在余秋雨先生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我仰视,我俯瞰,我感动,我喟叹,那自然的山水啊,那人文的山水啊,那如珠玑般的字句啊,都是我生命的养分,滋养我的思想,滋养我的情怀!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三)近日,我有幸拜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过之后,掩卷沉思,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悲愤、沉重、欣喜道士塔前,他感慨万千:既悲又愤。悲的

7、是王道士的无知幼稚,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官员随意处置那唐朝的经书,送给京官做生日礼物,留在家中自己,在少量经书运往京城的过程中任它被拿走。愤的是那些外国人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却利用王道士的无知用极少的钱或物品换得大批经卷,使得大批价值连城的文物流落到海外,而中国的专家研究自己国家的敦煌却要饱含屈辱地从英国人手中买微缩胶卷。雪灾人们心中大都是美丽的,阳光雪却带着一千多年的沉重飘飘洒洒,站在这昔日的战场,带着这沉重的心情,在这如潮的沙坟,如浪的寒峰间,又想起了昔日王维的劝酒,又想起贬谪逐官的人们,飘扬的雪花中独立寒风,无论是谁,处于此情此景,心情都会不由自主地沉重下来,本还该有几声羌笛和胡笳做伴,可那

8、却是士兵的哀叹,在这昔日的战场上,其实心头最多的还是沉重的心情。也许苦旅中作者还带着几分欣喜吧。腊梅,生在病院里的腊梅,带着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在病院竟还有腊梅,芬芳淡雅的香味让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在上边了。下雪了,他们在乎梅花朵数的增减,下大雨了,他们在乎梅花会不会被打落。下雪了,有身子袅娜的护士冒雪数花,下雨了,有身材颀长的护士架伞。即使是生病也带给作者以欣喜,他的心中应是快乐的吧,因为冬天,他们有过一枝腊梅淡黄色的腊梅,傲然立于雪中很久很久也许这文化的苦旅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苦,还有悲愤,还有沉重,还有欣喜,还有我读了这文化苦旅是带着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9、。作者的漂泊旅程中,每一次的留驻都不会否认新的出发。每一次心的感悟,都带着一丝智慧的光荣,也许它比任何一段文字都苍老,但作者的心是永远年轻的,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去游历大江大河,遍访大好河山,趁着我们还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让人生永远充满年轻的心情,拥有年轻的色彩,永远年轻!山水间的跋涉之时,作者有时有许多的回忆,而这种回忆渗入笔墨之中,让我感受到山水历史之外,人生回忆也能增加声色情致,也许作者本无心写这些,是山水给了他回忆往事的空间。也许这些只是因为作者的心还是年轻的,年轻的心不只属于年轻人。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赏今时月,品古时人。“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

10、散琉璃脆。”这语言中溢于言表的伤心、无奈和几分愤懑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中就表露的淋漓尽致。以王圆篆为线索的表达让我深化的感受到让我感受到一个文人,在被毁坏过的莫高窟面前那种痛心疾首的情感。王圆篆,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种浅薄而无知的农民在那个时代是随处可见的一类人,而这样一个人却把握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从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啊,就这么被毁了,就被这么一个粗浅无知的人给毁了,这让人如何不痛心,如何不痛恨?但是余秋雨不屑于向他倾泻愤怒,他太过于卑微与渺小。可在文章中,余秋雨用到了“跪”和“求”这两个近乎哀求才用到的字眼去面对王圆篆,这是为何?这又是何苦?因为在他眼里,假设

11、能护得这文化存活下来,付之生命又有何妨,更何况放下自己的尊严去阻止王圆篆那可恶的行为呢?因此,这未曾屈从的傲骨却想要在王圆篆面前跪下去苦苦哀求:请等一等,等一等而他所换来却只有一张困惑的面容。看到这里让人百感交集,对于王圆篆的愤怒、对于自己没能早生一个世纪的哀怨、对于祖国灿烂文明失落的痛心、对于余秋雨这样的文人的钦佩。都说世界上最为残忍的事情莫过于把美妙的,你所珍视的事物摧毁给你看。如今,我终于体会到了这种残忍,这种自于一个悲哀时代的残忍。无法挽回的无力感充满着心间。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_为力的,生于这样一个和平而又文明的时代的我们更不能让历史重演。让我们摒弃“到此一游”,让我们去保护每一件文物

12、,别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在一片狼藉面前像如今的我们一般痛心,别再成为下一个“王圆篆”。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那么苏小小应是不负于自己十九年的芳华。一个将美诠释得如此彻底,将美作为毕生所求,将自己在最美的年华_当作上天成全的女子,她的日子会有未曾起舞的么?余秋雨说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确实,苏小小作为古代的风尘女子,竟活得那般潇洒、真实、美丽,不得不说,她颠覆了风尘女子的一贯形象,她是独树一帜且最为美丽的。她不同于别人以姿色苟活于世,而是为了让美丽存在而存在与人间。她最值得为人所歌颂的便是那种对于美超越生命的追求。借一句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

13、受任何一种生活。”用来形容苏小小大概算是贴切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在我看来,文化苦旅就像一杯茶,苦涩后尽是回甘,在烟雾朦胧中映照的都是回溯千年的过往。读文化苦旅有感2000字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立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在其中挑选。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

14、来极其不公平的决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宏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非常彻底。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获得权利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廉价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即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惭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局

15、部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场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宏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

16、意志力。在他们的眼中藏书楼这时不是一个单纯的着珍本、孤本的知识储蓄所,而是一个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他们藏书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为了某一个王朝,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为了用一本本书籍使我们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的精神天地变得整齐连接充满凝聚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中国文化保存与流传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范氏一样的家族、机构组成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实,我们也能在心中拥有一个天一阁,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传中国文化的事业。也许我们没有天一阁中那种称得上是文物的书籍,但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至今、记载着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的作品,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决不输于藏书楼中的孤本、珍本;也许我们无法象范大冲一样义无反顾地放弃万两白银而选择藏书楼,但是背诵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化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