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小议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45815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气五味小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气五味小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气五味小议(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气五味小议摘要四气五味为中医传统识药、用药的理论,与五行、气化的升降浮沉理 论相关。据此解释何以同属一方,何以气与味的升降浮沉之性有若相反,乃是因 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之故。又据四时用药,有“升降沉浮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 之”之说,文中分列四时,并据仲景方及其他医家方以作说明。关键词四气五味中药研究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 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 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故四气五味之说可谓是整个本草学 的核心。本文对有关四气五味的两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1同属一方,何以气与味其升降浮沉之性却

2、相反四气者寒热温凉,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内经阴阳五行理论中将气温味 酸归属木属东方以应春,气热味苦属火属南方以应夏,气凉味辛属金属西方以应 秋,气寒味咸属水属北方以应冬,味甘者属土,本草纲目尚有平性之说,属 中央以应长夏。又内经言气味阴阳时载“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四气之中温应春 木之升生,热应夏火之浮长,凉应金秋之收降,寒应冬水之沉藏,这些不难理解, 但何以同属东方,其气温主升为阳,其味反酸收为阴?其余亦然,南方其气热浮, 其味反苦坚沉降;西方其气凉降,其味反辛散为阳;北方其气寒沉,其味反咸软。 有学者以河图生成数释之,

3、有以阴阳相生释之,总觉不甚妥帖。刘完素曰:“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以笔者愚见, 盖四气之所生禀于天气,地气则赋五味之所成。春时天气温而地气凉,故药之气 禀天气之性为温,药之味受地气之凉反具收降之性;余同。如夏时天气热而地气 冷,故其气热而其味因受地气之冷反坚而具沉降之性。辛散者禀秋时地气之温, 咸软者因冬时地气之热,热气软也。正如井水冬暖夏凉,实则禀于地气之冬暖夏 凉。天地分阴阳,而其气一也,天温则地凉,天寒则地暖,恰合内经所谓春 夏阳气在外,秋冬人气入脏”。仲景亦云“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 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又有药材之采集,“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 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醇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 其理皆一。实则一而二,二而一。是故气温味酸,温升酸收,风气散,而其味反 收,而同居东方,看似相背,实则不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