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458011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童心说明李贽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假设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假设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那么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

2、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假设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那么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那么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那么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那么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那么无所不假矣。由

3、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那么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那么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那么假人喜;无所不假那么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那么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那么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那么

4、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那么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言哉!1.下面各项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或听到的东西B以障学人为耶阻隔,堵塞C言虽工,于我何与?动词“参与”D那么文辞不能达明白畅达2.以下各项划线的词

5、的意义或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A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B盖其人既假,那么无所不假矣 /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C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 /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D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认为写作就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为世俗功名所累,才能写出好文章。B作者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多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聚集成书。不一定全是圣人之作,故而不必奉为经典。C作者认为要读书,更要守住童心,不能让外在所见所闻以及外在道理代替童心。D作者认为一旦丧

6、失童心,人为就变得言不由衷,言不由衷就会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了。4.把以下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苟童心常存,那么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答案4.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无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假如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解析1.语气词通“欤”2.既然A凭借、用 介词/认为 动词;

7、C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原文是那些以为六经论语孟子“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的人将此“奉假设经典”而非作者全面否认这些文章是经典。4.此题考察翻译才能。【关键词】:p 】: 为:注意之的.用法,两个之的用法分别为助词的和构造助词,第三个之那么为代词。虽不能译为虽然,而是即使。其中于的用法为引出对象。苟译为假如。行译为不能通行。注意句式,双重否认表肯定。此题意译较多,注意在直译的根底上适当修改,使之语意贯穿。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本质上是真心,假如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

8、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假如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好的人格。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无视埋没而后人

9、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假如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开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但凡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出色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教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聚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假设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讨论作文之本呢?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