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457320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两者有一定的有关性。特别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的有关性非常明显。 (1)在中高纬度,降水量与黑子数两条曲线的谷、峰的高下变化基本吻合,呈正有关性,即黑子数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数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2)不管在哪一纬度观测,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谷峰谷峰谷峰)基本吻合,均约为。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由于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所有吸取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磁针颤抖不能对的批示方向,由

2、于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二、时间 (一)时区 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个时区,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种时区。具体划分措施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5,划分为一种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合为一种时区。 (二)区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原则经线”;每个时区原则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种时区,就相差

3、几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东西十二时区时刻相似,而日期相差1天。 (三)地方时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动。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本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别是1h5、4in、4s/。(四)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用的法定期。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 1夏半年: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点。 2.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

4、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 4.晨昏线(圈):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两条半圆线构成,即晨线和昏线。晨线是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东侧是昼,西侧是夜;昏线是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昏线东侧是夜,西侧是昼。 四、大气层 (一)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构成的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构成。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构成的混合物。其重要成分是氮和氧,两者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

5、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氦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长而迅速上升。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臭氧大量吸取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没有云雨变幻,利于高空飞行。 3.对流层 该层在低纬178千米,中纬101千米,高纬9千米。热量来自地面,气温随高度增长而递减。大气上部冷,下部热,

6、对流运动明显,加上水汽杂质多,因而天气复杂多变。由于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因而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三)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状况是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流层空气的增温重要依托吸取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另一方面,愈是近地面的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取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10m。事实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而对流层下面的气温直减率随处面性质

7、、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差别很大,在一定条件下,会浮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因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有害气体、水凝结物汇集在对流层下层,使能见度变差,甚至导致大气污染事件。较为常用的有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等。 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而形成逆温,称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是由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而形成的,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 地形逆温重要由地形导致,重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本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浮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之上而成。(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

8、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达到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能量转换。其过程涉及:1达到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取、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达到地面。 .地面吸取太阳辐射而增强,同步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取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步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吸取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取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取能力很强。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气所吸取

9、,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被大气吸取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 大气在增温的同步,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应为-23,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8之多。 五、暴雨洪涝的形成条件和防御 国内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了西部某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浮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重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

10、发生最多的地区。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水汽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监测防御:运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工程措施涉及: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筹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六、厄尔尼诺现象及危害 在热带太平洋海区,一般状况下,由于受寒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可是有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增温,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当它发生时,赤道带大范畴海区与大气互相作用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

11、的反常现象,如信风本来由东向西吹,可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风向忽然变为向东吹,使得本来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位置向东移动,从而影响太平洋东岸海洋生态,如水温升高,大量鱼类死亡。 尚有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相应的拉尼娜现象。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由此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温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与之相反。拉尼娜发生时,国内夏季风会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浮现的次数也会增多。 七、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局限性,增进了落后边远地区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条件提高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

12、;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信息,增进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都市,积极推动了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限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都市,也会给都市环境导致巨大的压力,加剧多种都市环境问题的限度。(二)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和了本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运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机会,增长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利于家乡的建设。 不利影响:迁出的

13、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一方面这种人口的外流易产生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基本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都市化 都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区变为都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1都市化进程的含义 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果。 .都市化的标志 都市人口增长、都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长,都市用地规模扩大,都市产业构造发生调节。此外,都市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也会发生变化。 3.都市化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都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革命(17年)此前为缓慢发展阶

14、段,1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为加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从0世纪开始到目前,为成熟阶段。 都市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性,重要表目前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产业构造(主导产业)、都市用地规模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都市化进程并不相似。第一,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化起步晚,但是速度快。20世纪70年代,其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第二,发展中国家都市化水平低,但都市总人口却不少。第三,目前两者的都市化内容不一。发达国家的都市化体现为“逆都市化”。 4.都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一,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工业废气、交通废气和居民生活废气等)、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第二,交通

15、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第三,社会秩序问题。第四,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涉及滥占耕地、过量开采地下水等。 5.解决都市化问题的途径 第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市中心的规模。 第二,改善都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拓宽重要干道,修建环城公路、地铁等,建设高层建筑,增长人均住房面积等。 第三,保护和治理都市环境,涉及扩大绿地面积、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6.世界都市化的趋势 世界都市化的趋势仍然以汇集为主,但是都市化分散的趋势明显。 一般觉得,都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都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人口向都市迅速汇集的中期加速阶段。第三阶段,进入高度都市化后来人口比重又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从远景看,当都市化水平达到一种相称高的限度而保持稳定缓慢增长时期,那么都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其发展趋势也许浮现两种发展动态:一是都市人口有也许继续保持相对和缓的增长,但是其增长率逐渐递减。向都市中心迁入的人口也趋于减少。都市人口呈现饱和状态,城乡之间处在人口平衡状态。二是都市人口也许浮现单薄的下降趋势,即都市人口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