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45459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教案.doc精品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鸿门宴教学设计 司马迁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 学习作者紧凑地安排情节、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名词作状 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归纳总结“因、如、举、为、斗、谢、意”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 6、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7、分析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 “如”“意”等多义词的义项。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并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掌握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和疑问句中代词宾

3、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四环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巩固提升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他们。自主学习1、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公元206前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

4、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2、 背景介绍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

5、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

6、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3、 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生字:俎(z)玦(ju)瞋(chn) 杓(sho)戮(l)啖(dn) 飨

7、xing(犒劳) 鲰zu(短小、浅陋) 卮zh(酒器) 哙kui(咽下去) 戟j(长柄兵器) chn(瞪,怒生气) 眦z(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跽j(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彘zh(猪) 俎z(砧板) 芷zh(多年生草本植物) 异读字: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ng)道芷欲间行(jin)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置之坐上(“坐”通“座”)3.成语(在文中找出)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

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合作探究再读课文,“以情节带语言”,即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鸿门宴(转折点)无伤告密 “欲王关中”(矛盾焦点) 矛盾挑开范增进言 “急击勿失” 矛盾激化项伯夜访 “毋从俱死”“义” 矛盾转机张良献计 “不敢倍德” 情节关键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王(wng)关中”“说(shu)项羽”“美姬(j)”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

9、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成五采”、“为(W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

10、;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巩固提升第二段:1、学生齐读后,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古今异义:“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固不如也。”“固”,本来。通假字:“具以事告”,“具”通“俱”“要项伯”,“要”,通“邀”“毋内诸侯”,“内”通“纳”“不敢倍德”,“倍”通“背”“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

11、早”。词类活用:“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与交好(友善)。“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特殊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

12、,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

13、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巩固提升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

14、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3思考下列问题: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板书设计无伤告密 “欲王关中”(矛盾焦点) 矛盾挑开范增进言 “急击勿失” 矛盾激化项伯夜访 “毋从俱死” 矛盾转机张良献计 “不敢倍德” 矛盾关键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