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名词解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45431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温病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温病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温病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温病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名词解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术语解释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月1、 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避免和诊治措施的一门临床学科。2、 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3、 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4、 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体现的急性热病。5、 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6、 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涉及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

2、以及温毒、疠气等。7、 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8、 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9、 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

3、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1、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浮现的一种证候类型。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浮现的一类证候类型。19、营分证:温邪进一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浮现的一种证候类型。2、血分证:温邪进一步血分,耗血动血,瘀热内阻而浮现的一种证候类型。21、热深厥深:热深厥深是温病病势深重阶段的一种病理征象,属热厥证,临床体现为高热持续不退,昏迷而手足

4、厥泠,其病机为阳气被邪热阻遏,不能达于四肢,其热邪越深伏,手足逆冷的限度就越甚。、卫气同病:卫气同病是指温邪由表入气分,而卫分之证未解的证候;或温邪同步侵犯卫表和气分,而同步见有卫分和气分的证候。3、卫营同病:卫营同病是指病邪已入营分,见有营分证而卫分证未解的证候;或病发于营分而兼见卫分证的病证。24、顺传:温邪始犯于上焦手太阴肺,继则传至中焦阳明胃的过程,被称为顺传。25、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26、湿遏热伏:湿遏热伏是指湿中蕴热,热处湿中,郁蒸气分的病理,由于湿邪阻遏而热邪郁伏,一般属气分证范畴。27、日晡潮热:日晡潮热属气分证热型。日晡,即申时,相称于下

5、午3至5时,此时发热益盛,称为日晡潮热,多由热结肠腑所致。28、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2、身热夜甚:身热夜甚见于营分证,是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的体现。30、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达于四肢。31、夜热早凉:夜热早凉见于温病后期,是指至夜发热,天明则不热,热退时无汗,病机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32、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忽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33、昏谵:昏谵即神昏谵语的简称,有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的体现。3、

6、热陷厥阴:指邪热内陷足厥阴肝经而致肝风内动,同步往往伴有邪热陷于手厥阴心包经而浮现神昏谵语,痉厥并见,统称为热陷厥阴。35、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又称动风。36、斑疹:斑和疹均系出目前肌肤表面的红色丘疹,为温病中的重要体征之一,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疹点小成粒,高出皮肤,皆系热邪进一步营血的征象。临床常斑疹并见,故斑疹合称。37、白倍:白倍是湿热性质温病常用的体征,其形态是一种细小的,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疱疹,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部,消失时有皮屑脱落。3、清泄少阳:属和解法,具有清泄半表半里邪热,以和降胃中痰湿的作用。9、分消走泄:属和解表里法,作用在于宣展气机,泄化三焦气分痰

7、热或湿热,主治痰热或湿浊阻遏三焦,气化失司者。40、开达膜原:属和解法,是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之邪的一种治法,主治邪伏募原证。1、分利湿邪:属祛湿法,是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下泄的一种治法。4、导滞通便:属通下法,具有导泄实热积滞,泻下郁热的作用,是通导肠胃湿热积滞的治法。4、清营泄热:属清营凉血法,是清营,养阴,透邪外达,以祛除营分邪热的治法。44、凉血散血:属清营凉血法,是清解血热,散瘀宁络,以清散血分瘀热之邪的一种治法。5、弥补真阴:属滋阴法,是用甘寒、咸寒、酸寒之品以弥补肝肾阴液之法,又称为“滋补肝肾法”。46、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多发于春冬两季,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临床

8、特性的急性外感热病。47、肺卫表热证:肺卫表热证见于温病初起,邪袭肺卫所致,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而速等。48、热结旁流:热结旁流见于阳明腑实证,其病机为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结,使粪水从旁而下,亦可称纯利稀水。4、舌謇:舌謇指舌体卷缩,转动迟钝或强硬,语言不利,多因邪热内闭心包所致。50、热陷心包:热陷心包相称于营分证,其病理为邪热内陷,灼液成痰,痰热阻闭包络,症见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舌质纯绛鲜泽,脉细数等。51、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多发于春季,初起以里热证为重要临床特性的急性热病。2、气营(血)两燔:气营(血

9、)两燔是指气分热邪仍炽,而营分或血分热毒亦盛之候。5、瘛疭:瘛指筋急挛缩,从指筋缓纵伸,即手足时伸时缩的状态,可有虚实两证。凡发作频繁,抽搐有力者,多为实证;发作缓慢,抽搐无力者每为虚证。5、阴虚火炽:阴虚火炽为热伤肾阴,心火亢盛之候,症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55、暑温:暑温是感受夏季暑热病邪引起,初起以阳明胃热证为重要临床特性的急性外感热病。5、夏暑发自阳明:此语出自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指暑温初起,由于暑热病邪传变迅速,径入气分而无卫分过程浮现的证候特点。、中暑:中暑是夏季常用暑病,由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以陡然昏倒,不醒人事或忽然烦躁神昏为重要体现。8

10、、暑厥:暑热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称为暑厥。59、暑风(暑痫):暑热直中肝经而突发痉厥,名暑风,亦称暑痫。6、暑伤心肾:暑温后期,由于暑热久羁,余邪波及心肾,水火不济,临床以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脉细数为重要证候特性。61、暑瘵:暑热炽盛,可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名暑瘵。2、暑湿:感受暑湿病邪引起,好发于夏末秋初,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重要证候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3、暑伤肺络:暑伤肺络为暑湿化燥化火后内陷血分,损伤肺络之证,症见灼热烦渴,咳嗽气喘,咯血或痰中带血,烦躁喘促,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64、冒暑:冒暑即夏月感冒,是夏日感受暑兼湿邪或挟寒邪引起,

11、以肺卫见证为重要临床体现者。65、暑秽: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称为暑秽。66、湿温: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多发于夏秋雨湿炎热季节,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重要证候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67、湿遏卫气:湿遏卫气见于湿温病,为湿邪阻遏卫气,湿重热轻之候。症见身热不扬,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68、邪阻膜原:邪阻膜原是温病中的一种特殊证型,其病机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症见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舌质红绛,脉缓。9、湿盛阳微:湿盛阳微见于湿温病,病机为湿热病邪,湿从寒化,寒湿重

12、伤脾肾阳气,症见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腻,脉细缓等。0、伏暑:夏季感受暑热或暑湿病邪,郁伏体内,为秋冬时令之邪诱发,初起以暑湿郁蒸气分或暑热内炽营分为临床特点的急性热病。71、晚发:即伏暑的别称。72、暑湿内蕴:暑湿内蕴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病,即暑湿病邪内伏郁蒸气分,症见发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73、暑湿挟滞:暑湿病邪郁蒸气分,困阻中焦,并与肠道积滞互结,阻结肠道的病机称为暑湿挟滞。7、秋燥:秋燥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特性的急性外感热病。75、肺燥肠闭:肺燥肠闭为肺与大肠同病之候,指肺中有燥热,液亏肠闭证。76、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多发于冬春

13、两季,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为特点的外感热病。7、大头风:大头瘟的别名。俞根初觉得因系感受风毒为病,故名大头风。78、烂喉痧: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多发于冬春两季,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临床特性的急性外感热病。7、疫喉痧:烂喉痧因其能互相传染,引起流行而归属疫病,故名“疫喉痧”。8、湿热疫:是感受湿热性质的疠气引起的,多发于雨水较多湿热气候季节,初起以邪伏膜原为重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81、暑燥疫:是感受暑燥淫热之疠气引起的,多发于暑气亢盛的夏暑季节,初起以热毒燔炽阳明,或卫气营血证候并见为证候特性的急性外感热病。82、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

14、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83、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8、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措施,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8、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措施,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6、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通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8、水主之气不能

15、上荣: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所谓水主之气,泛指人体的津液,此言风与热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劫津液,津不上荣头面清窍而致清窍干燥之病机。88、土燥水竭: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即阳明腑实,邪热下劫肾水,症以潮热,便秘,腹痛,口干,黑苔干燥,治以滋肾救阴,攻下腑实。89、泻南补北: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是对舌苔黑而干燥,属肾阴枯竭而心火亢盛证候的治疗措施,即泻南方心火,滋北方肾水之法。用方如黄连阿胶汤。90、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浮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91、内匮: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匮:乏、竭之意,此指正气虚衰而邪气内陷,初病即见干燥,神昏等危象,救治困难。92、上者上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此指表邪未解而肺津伤证,治疗当于疏解方中加入滋而不腻的养肺生津品,如麦冬、花露、芦根等,病在上焦宜择轻清之品,此谓上者上之也。93、阴下竭:此语见于叶天上温热论,系指下焦肾阴枯竭,若温病后期齿龈间结有血瓣,其色黄如酱瓣,则为热灼肾阴,虚阳载血上浮所致。若尚未浮现败象者尚可救治,如临证浮现败象者,叶氏称为“阴竭阳上厥”之逆候。94、甘温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