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44467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适与新文化运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之所以成为白话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和新文化的播种者,可以说是历史必然中的 偶然。” 5月9日下午,在省图书馆的二楼报告厅,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陆发春用近两小 时的精彩演讲,让到场读者重新认识了 “胡适”这一颇受争议的人物。“千帆过尽皆不 是,世上流行白话文”,陆发春借用这一 “改造”过的诗词,评价了安徽人胡适对历史文 化的影响。关键年代的“关键人物”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年份可以称得上历史的关键年代,1915年就是这 样一个年份。24岁的安徽留美学生胡适在这年的暑假,得出了 “文言是半死的文字”这一 结论,进而提出要以白话为正宗的“文学革命”主张,吹响了新世纪中国文化

2、现代化的序 曲。胡适的白话文学革命主张因新文化大潮的兴起而脱胎换骨,并在成长中为新文化的广 泛传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效用,开辟了中国大众便利使用语言文字的现代语体文时代。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评述道:“白话文运动实际上就是使书面文字现代化,而它在我 国学术文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没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中国文化的提高,接受外来文 化,都是通过白话文的翻译进行的,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用部分,也用的是白话文。不 论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接受外来文化,白话文都提供了最便利的工具。这个作用没有法 子用什么东西来衡量。”白话文传播“一日千里”1915年,留美安徽籍学生胡适,就中国的文字改良问题,在与旅美的

3、中国同学任鸿 隽、梅光迪、杨杏佛等相互辩论过程中,得出了 “文言是半死的文字”的结论。1917年1 月,胡适把自己的“文学革命八条件”主张,改用文学改良刍议为题,发表在新青 年杂志上。胡适提倡的白话文学革命,为以创造新文化为己任的陈独秀、李大钊、钱玄 同、鲁迅等一批社会革新者,找到了一个新载体。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促成白话报刊进一步流行大众社会。因为在社会政治运 动中,动员社会大众的演说和口号、标语、传单,都不可能用文言文,白话是最好的表达 工具。有人不完全统计,在1919年之内,全国就出版了 400多种白话报刊。当时著名的刊 物有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建设解放与改造;报纸则有北京的晨

4、 报副刊等。由胡适等人提倡,新青年和“亚东图书馆”等出版的刊物、书籍采用新式标点符 号,方便了大众阅读。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国民小学的国文开始使用白话语文教 材。在白话文传播几乎成“一日千里”大势之下,白话也开始改称为国语;渐渐的,一个 为社会各阶层共有、真正的新的语体文化时代来到了中国,也开始改变中国!新文化和“评判的态度”1919年12月,胡适开始从理论高度对新思潮新文化进行反思总结,对新文化未来的 走向进行了展望。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根本上只是一种新态度一一评判的态度,也就是 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评判的态度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问题,讨论 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

5、、文学上种种问题;二是输入学理,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 术、新文学、新信仰。评判的态度在中国的运用,或者说对旧有中国学术思想的态度就是 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胡适认为,新思潮的精神是“评判的态度”五个 字,新思潮的意义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而新思潮将来的趋势,应该是研究人生的切要问题,应该在 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做介绍学理的事业,新思潮的惟一目的是再造文明。细数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的所作所为,既有新文化兴起阶段的倡导之功,又有新文化成 长过程中驱动之力。胡适尝试在理论上指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以引进吸收以民主、 科学为核心内容的西洋文明,一点一滴渐进改良中国传统文化,再造中国现代文明。而在 实践层面,胡适等人所提倡的白话文,已经变成现代语体文流行在大众的口中、笔下,成 为现代人社会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便利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