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周恩来的故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42975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年周恩来的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少年周恩来的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少年周恩来的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少年周恩来的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少年周恩来的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年周恩来的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周恩来的故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年周恩来的故事 1898年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在富饶、美丽的苏北平原,有座文化古城淮安,城内有条较驸马巷的小巷,巷中有一所三进院落构成的宅院。8年月5日,东宅院的一间屋子里忙碌异常,在一位产妇的呻吟声中,一种男婴出生了。她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她的父母给她取幼名较“大鸾”。传说中,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长期在外省做小职工,常常失业,因此全家的生活很艰难。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家排行十二,人们叫她万十二姑,是一位性格爽朗、精明强干、乐于助人的女人。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祖籍浙江绍兴,在她谋

2、得了知县职位后,病体难支,不久便去世了。周家本是名门望族,从此日趋衰落。她撒手人寰时没给四个儿子(贻赓、贻能、贻奎、贻淦)留下田产,只有那座大宅院。 199年初,周恩来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一病不起。为了使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也为使她的妻子陈氏有所寄托,恩来的父母决定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生子周恩来过继给她们“冲喜”。 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但愿与寄托,她把最火热的母爱无私的献给了年幼的周恩来,她还为养子请了一位勤快善良的乳母蒋江氏。养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勤于书画,爱好诗文,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教师。从4岁起,陈氏每天教她读书识字,背诵唐诗宋词,还给她讲故事。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对幼年周恩来性格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影响很大。 从蒋妈妈哪里,周恩来学到的是此外一种知识。蒋氏勤快简朴,在用乳汁哺育小恩来的同步,也向她灌输了朴素的感情。春天到了,小恩来和蒋妈妈种了几棵南瓜。秋天,结了几种大南瓜,小恩来快乐极了,从心里钦佩蒋妈妈。 由于生母万氏性格爽朗,待人接物礼节周全,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要请她出面调解。这对周恩来的性格的养成是较好的熏陶,三位妈妈,把同样的慈祥予以周恩来,也以不同的性格,给周恩来以不同的影响。 19、9,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的相继去世,变化了年幼的周恩来的所有生活。才10岁的周恩来不得不带着两个弟弟象成人同样挑起了沉重的家庭重任,成为这个败落家庭的

4、当家人。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从侄儿的来信中,理解了家中发生的一切,很同情她的处境。19春天,周贻赓便把周恩来接到了东北。从此,周恩来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乡淮安。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中国社会处在急剧的变革中,只读经书的旧式学校已不吃香,以专家新知识为特点的新学堂很受人欢迎。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学校,伯父便让周恩来去铁岭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赞读。当年秋天,周恩来进入奉天府(今沈阳)等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学校按西式教育设立课程,教学质量在奉天首屈一指。 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官宦子弟,象周恩来这样的平民子弟很少。班里的富家子弟常常欺负她,周恩来积极联合几种身体弱小的同窗做朋友,人多

5、势众,那些富家子弟再也不敢容易欺负她们了。 学校有位老校工,每天烧水、扫地、打铃,很是辛苦。周恩来常常起早到校帮她干活。老校工病倒的时候,周恩来去看望她,还把身上仅有个铜板送给她治病用。学校有一位教史地课的高戈吾教师,是位学识渊博有富有正义感的进步教员。她从平日的观测中,看出周恩来是个聪颖、勤奋、爱国、求上进的学生,便常常找她谈心,简介多种进步书刊给她阅读。在学校,周恩来读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进步书刊。这些书刊启发了她爱国的民族思想。她常和伯父一起谈论政局的变动和社会的改革。 9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了,东关模范学校一片欢腾,周恩来更是无比欣喜。她赶忙找来一把剪刀,“喀嚓”一

6、声,剪掉了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成为全校第一种剪辫子的学生。一天,兼讲修身课的魏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一位同窗回答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另一位回答:“为明礼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时,周恩来庄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校长为之一震,同窗们投去惊异和钦佩的目光。 19春,周恩来的伯父贻赓到天津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5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一起搬到天津,展目前她面前的世界更加广阔了。 通过3个月的英文补习,周恩来英语进步很大。月,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 南开学校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厚,教育作风也很民主,在当时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周恩来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正规教育。伯父在天津任职一年后返回沈

7、阳,周恩来跟随伯母留在天津生活,某些必需的生活费用常常无法筹措。为了保证周恩来安心上学,善良勤快的伯母就靠编织线袋、车把套之类平常什物挣点零钱持家糊口。周恩来也设法运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给学校刻蜡板,抄讲义,挣点微薄的收入补贴膳食费用。 学校开设的课程,规定的教材,远不能满足周恩来的规定。于是,她一方面运用图书馆借读,一方面尽量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买书。没有钱吃饭,她就常常到校外的豆腐房买最便宜的豆腐充饥。 在南开求学期间,周恩来涉猎与精读了不少中外思想家的著作,并注意阅读宣传革命思想的进步报刊。由于勤奋刻苦的学习,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校根据她家庭困难而品学兼优的状况,破例免除她的学

8、杂费。周恩来不仅人品才学杰出并且与教师、同窗的关系也十分融洽。每隔些日子,她总要到校长张伯苓家里去请教。张校长很喜欢她,留她吃饭,并对家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佳的学生。 周恩来十分喜欢交朋友,在南开4年中,她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与同窗们组织了“敬业乐群会”。在学会俱乐部的演剧团内,周恩来是最为活跃、多才多艺的一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演讲稿) 每个星期一的上午,我们都会沐浴在阳光下,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庄严肃穆的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候我们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爱国之情,是的,作为炎黄子孙,爱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式美德,可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你与否意识到:该如何报效我

9、们的祖国呢?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了报效祖国,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 在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把满腔的热忱溶于离骚之中,含恨而逝。宋朝爱国名将岳飞,背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随着着她走过了多少个戎马春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首过零丁洋至今还震撼着我们的爱国之心。清朝禁烟大臣林则徐在赶赴广州之前给她的教师留下了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近代,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尚有秋瑾的诗,田汉的词,聂耳的曲。多少革命老前辈用生命和青春发明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灯,周总理的大衣,朱总司令的扁担。她们把自己的爱

10、国之情表目前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现代,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同志执法为民保平安。 同窗们,作为1世纪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将来生力军,我们应当怎么做呢?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我们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知识才是力量,没有科学文化你何以谈报国?出了这道校墙,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的纷繁复杂。是我们单纯稚嫩的思想所必须接受的。只有在校园里学好知识,练好专业,才干在这场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看世间风云变幻,谁主沉浮?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腾飞,“振兴中华”的伟大任务就由我们来承当,同窗们,明天的太阳

11、一定会由我们托起,让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为空谈,不再成为标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不久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她总觉得没有透彻领略诗的意境:每一粒究竟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她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她:“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毕生要通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始终到舂成大米

12、。”“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懂得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灌溉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导,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鼓励她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她除了认真完毕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种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她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但是,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

13、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苏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她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教师同窗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她们讨论得最多的是如何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毕课外作业,尊敬教师,团结同窗,有礼貌,守纪律。她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局限性。她所读的书报,范

14、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她爱慕的读物。她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窗们召集起来,问人们:“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窗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窗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尚有个同窗说:“为了协助父母记帐。”本来她的爸爸是个商人。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昌盛,像巨人同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教师和同窗们都敬佩地望着她。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

15、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教师、同窗布满着热情的但愿,但愿师生一道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种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周恩来中学毕业后来,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她给一种要好的同窗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华的时刻再相见言欢。这位同窗始终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年,1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窗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的,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种完美的化身。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沿着伟人的足迹迈进199 刚刚同窗们热烈的掌声,让我想起了86年前的一阵掌声。4年前,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