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42856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教本132覃劲木偶戏社会实践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林木偶戏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大塘镇苏烟村为例龚言龚言: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覃劲覃劲: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13级学生。 摘 要:在这个电视剧及电影充斥荧屏的时代,社会娱乐方式五花八门,还有多少人记得中国民间文化木偶戏?然而,在我们玉林城市的一些地方,有一种具有玉林特色的戏剧上演,即玉林木偶戏。玉林木偶戏作为一门民间文化,既富有玉林文化特色又极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如今木偶戏在保护传承方面情况不容乐观。面临着市场萎缩、剧本陈旧、资金不足及无人继承等问题。因此,保护木偶戏刻不容缓。本次选题主要利用暑假期间,探讨玉林木偶戏保护与开发情况,主要以大塘镇苏烟村为例,了解木偶

2、戏现状,挖掘木偶戏的价值,进而为解决木偶戏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希望能引起各界人士对木偶戏的关注,促进木偶戏的保护与开发。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特点;存在问题;保护建议;启示 一、引言(一)木偶戏基本情况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作为民间文化之一的木偶戏,也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在玉林地区称为“木屐戏、“木头戏”,是以古装木偶为表演道具的一种说唱戏种,不同的木偶角色有不同的脸谱,表情神态各异,配以各种绚丽的服饰和道具,以突出其角色性格。

3、在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苏烟村,存在着一支木偶戏班队。这支木偶戏班队共有5人,年纪最大达75岁,年纪最小的也有50岁,平均年龄在63岁以上,杨文卿爷爷75岁,是木偶戏班最年长的一位。苏烟村木偶戏班现存50个左右的木偶,木偶人分男女、老少,形态各异,人物特征形象、鲜明。木偶戏班主要负责人陈爷爷提到,他们经常演唱的剧目有:三国演义 、薛仁贵、穆桂英挂帅、及杨门女将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剧目深受村民喜爱,村民对剧目发生的故事耳熟能详。苏烟木偶戏在苏烟村的谭苏庙中演出,一曲木偶戏演出一般需要三人合作,其中,两人负责多个角色的说唱,一人负责敲锣打鼓,吹奏乐器。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求演员具有极高的专业

4、素养。以前,每逢家中喜,如嫁娶、乔迁、庙会和过年过节等,村民就会请戏班唱上一曲,希望得到谭苏庙神仙的保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村里人知道自家的喜事。苏烟木偶戏与苏烟村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村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二)调研目的与方法1.调研目的木偶戏早在2006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玉林木偶戏富含玉林特色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玉林木偶戏的发展困难重重,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已经流失。现在木偶戏已经濒临流失的困境,在村里很难看上一出木偶戏。目前学术界对木偶戏关注度有限,关于木偶戏的文献极少。据调查,近年

5、来这支木偶戏班受邀次数越来越少,受欢迎程度越来低。直到2015年,苏烟村的木偶戏基本没有演出,濒临流失的窘境,情况十分严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探究木偶戏独特的特点和历史发展渊源为切入点,发掘木偶戏的闪光点,通过实际调研探究玉林木偶戏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希望以木偶戏为例,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我国宝贵的民间文化,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增添活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2. 调研方法笔者利用暑假期间7月20日至8月27日在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苏烟村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大塘镇苏烟村村民和木偶戏班演员,共采访村民10名,戏班演员3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

6、放了 100 份问卷,回收了 96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5.8%,无效4份,无效率为4.5%。其中,男性占43份,女性占53份。年龄分布在20岁以下到80岁以上,集中分布在50到69岁(见图1)。学历以小学、初中为主。通过资料分析、个人访谈和综合分析法等进行比较总结,分析村民对木偶戏的态度及对木偶戏班的评价。同时,还运用访谈法,采访个别木偶戏班演员,倾听戏班演员的心声,进一步了解木偶戏现状和木偶戏发展状况。图1 :苏烟村受调查者年龄一、 木偶戏的历史发展情况学界木偶戏何时何地传入玉林目前尚无确切的历史记录,但从同属杖头木偶戏种的周边地域来看,应为粤西的高州传入可

7、能性较大,传入玉林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木偶戏不断与当地的习俗、文化与方言相融合,一直以来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接地气”的乡土娱乐方式。同时,木偶戏还积极走出国外,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向外流传,足迹遍布日本、苏联及南洋地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在海内外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木偶戏的起源与形成,迄今无定论。在中国何时形成,古籍没有明确记载。因而学者们对中国木偶戏形成的年代,推断不一。对于木偶成为表演艺术的工具,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封建社会时期,木偶戏来源于祭奠活动。对于木偶是如何产生的,可以追溯到商代的丧葬活动。俑由草束、木制或土制而成,有保卫死者充当死

8、者仆人的责任。郭沫若在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中提到:“大抵在奴隶社会以前是用茅草人为殉,手工业进步后才开始用土木偶。过度到奴隶社会,奴隶领主们对土木偶不能满足,便率性用人为殉了。”在西汉,木偶成为表演艺术的工具。杜佑在通典中说到:“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嘉会。”由此看出,木偶本用于丧葬之事,直到西汉,木偶用于节日庆典,用木偶唱歌做戏已经成为一种娱乐方式。隋朝,木偶开始融入到具体的故事中进行表演。在刘备乘马过檀溪、周处斩蛟中的没偶表演片段,可以得知木偶戏雏形出现,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大致在汉代到隋代这一时期。唐宋时期,木偶戏得到繁荣发展。北孟索言记载,“唐崔侍中安潜镇西川,频于宅使

9、堂前弄傀儡子。军人百姓,穿宅观看,一无禁止。”唐朝时期,木偶戏已普遍在舞台上演,看戏的人逐渐增多。宋朝经济繁荣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多彩,部分有识之士对木偶戏进行研究,木偶戏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五种木偶戏门类,即:“悬丝傀儡”、“杖头傀儡”、 “水傀儡”、 “药发傀儡”、 “肉傀儡”。明清时期,木偶戏传播广泛,出现了许多支派。而今享誉遐迩的有秀才孙巧仁所创的福建的龙溪布袋木偶戏、广东湛江地区的单人木偶戏、湖南衡山的杖头木偶戏、闽西的傀儡戏等。清代,木偶戏戏班形成规模。木偶戏戏班数量也逐渐扩大,流行于山、陕、豫三省毗连的30余县,仅合阳就有戏班30多个。 近现代,木偶戏面临许多挑战,对外交流频繁。中

10、国对外开放,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木偶戏也同样面临困境。1992年刘少佑的漫谈台湾布袋戏的演变指出:“二十年代日本占领台湾企图把布袋木偶戏改为日式木偶戏,改唱腔为西洋音乐,成立了新国风人形剧团、小西园人形团等,结果遭到台湾人民的抵制。”木偶戏创作与时俱进,创造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导的文天祥、岳飞等。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木偶艺术家邱必书编演了扩大红军、团结一致等剧目。解放战争时期,木偶剧团常常进入部队为战士演出。五十年代前期,木偶戏剧团得到扩充,中央和地方经常举办木偶戏晚会。“文革”期间,木偶戏遭受重创,发展停滞不前。之后,木偶戏积极走出国外,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木偶戏吸取外国精华,再次生机勃勃。2

11、1世纪以来,木偶戏市场萎缩,观众流失严重,木偶戏艰难发展。三、 玉林木偶戏的特点 1.乡土性与大众性:玉林木偶戏具有乡土性。玉林木偶戏具有浓厚的玉林文化色彩,戏班演员用玉林话说唱,唱腔一般是由玉林的山歌和地方戏曲演变过来。木偶戏班演员有着一口“标准的”玉林话,纯正的玉林话演唱,显得自然、古朴。剧本通俗易懂,观众无一不晓戏班演员说唱内容。由于木偶戏唱腔用“啰”、“哪”、“喂”字拉腔、收腔,唱词多押韵,使得木偶戏朗朗上口,便于广泛传颂。语言措辞随意,民间口语性强,常用“赋、比、兴”手法,善于运用双关隐语。正是因为玉林木偶戏的这些特点,使得广大玉林人能广泛接受木偶戏,因此玉林木偶戏具有大众性。据调查

12、,82 %的村民都会哼唱木偶戏,8 %的村民能熟唱木偶戏,仅有10 %的村民一点都不会唱(见图2)。图2:是否会唱木偶戏2 表演性与艺术性:玉林木偶戏实质上是人借“偶”说唱,由演员借助木偶,当众表演人物故事,具有戏剧艺术要素,要求演员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一出木偶戏由三个人合作演出,两人唱戏,一个负责伴奏。演员表演时,能根据剧本情节变化、人物更换,不断变换自己的声音,一会男声,一会女声,一会老声,一会少声。木偶戏戏班演员,能模仿风雨雷电声、哭声、笑声、叫喊声、厮杀声等,模仿得惟妙惟俏。玉林木偶属于杖头木偶,根据角色的不同把脸部某个部分加以夸张定型,经过装饰、变形甚至大写意式的彩绘,突出了美丑、善

13、恶、忠奸的人物性格与特征。脸谱着色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忠义豪侠用红色,勇猛刚直用黑色,庄严神武用黄色,奸诈阴险用白色。各种脸谱夸张并极富装饰性,造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木偶着宽袖长袍古装服饰,制作华丽精美,具有中国特色的蟠龙祥云图案为其主要的装饰纹样,极具艺术性。3 教育性与启发性:玉林木偶戏剧本内容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宗教民俗、历史事件、经典名著等,形形色色的题材始终突出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反映玉林人民的生活愿望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玉林木偶戏传唱的故事宣扬爱国爱家、乐施好善、除暴安良、安份守己、尊老爱幼、守贞保节、因果报应等“正能量”的道德观。村民观看完木偶戏后常

14、常和邻里讨论这些故事,木偶戏传唱的故事便广泛流传,对村民思想教化,纯朴民风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针对您是否认同木偶戏具有教育引导作用这一问题的调查,74%的受调查者肯定木偶戏的教育作用,12%的受调查者觉得木偶戏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仅有13%的受调查者觉得木偶戏的没有教育作用(见图3)。可见极大多数人木偶戏不仅是给群众带来娱乐,而且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图3:木偶是否有教育作用四、玉林木偶戏保护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玉林木偶戏在不断与当地的习俗、文化与方言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玉林特色的木偶戏种,一直深得玉林人民喜爱。然而,通过对玉林苏烟村村民的调查了解到玉林木偶戏的现状有:戏班演员后继无人、木偶戏表演创新水平下降、木偶戏缺少资金援助、木偶戏关注度下降、受到现代娱乐方式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