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42227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 人教版必修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第三单元测评B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

2、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出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

3、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

4、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1.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原因的一项是()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解析: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答案:D2.下列表述符合

5、文意的一项是()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解析: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答案:A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6、。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解析:C项,错误,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5分)墨竹赋宋苏辙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

7、。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崇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至若丛薄之余,斤斧所施。山石荦确,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8、。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与可曰:“唯唯!”注:与可:文同(10181079),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与苏轼、苏辙是表兄弟。荦确(lu qu):形容怪石嶙峋的样子。凝冱(h):冻结。无朕:

9、没有迹象或先兆,这里形容天地造物之自然。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B.庐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C.绝涧谷而蔓延绝:陡峭的。D.悲众木之无赖赖:倚靠,仗恃。解析:C项,“绝”,横越,穿越。答案:C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直接表现文与可画墨竹“有道”的一项是()(3分)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A.B.C.D.解析:是墨竹的特点,是客的询问。这三句不是直接表现文与可的“有道”的,排除即可。答案:B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

10、的一项是()(3分)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C.喜爱竹子的文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在作画时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运笔上,并力求准确展现竹子的姿态风貌,因而所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十分逼真。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上。解析:C项,

11、“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运笔上,并力求准确展现竹子的姿态风貌”理解错误,原文有“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3分)(2)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3分)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子”,你;“振洒缯绡”是省略“于”的省略句。“一理”,同样的道理;“所从为之者”,所从事工作的人,或所做这事的人;“非耶”,对不对,是不是。参考答案:(1)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

12、2)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参考译文: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

13、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文同听过了之后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荫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

14、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来了

15、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文同听过之后说:“大概是这样子的吧。”(二)古代诗歌鉴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南歌子游赏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注:菰黍、昌:席间食品。琼彝、玉舟:酒壶、酒杯。8.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两句诗。(3分)解析:这首诗的题目为“游赏”,作者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可人,首句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传,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9.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