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421033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早知道一、我会读辞藻(zo) 讥诮(qio) 倾轧(y) 疾风劲草(jng)亵(xi)渎 证券(qun) 忐忑(t) 瞠目结舌(chng)属(zh)意 恪守(k) 感喟(ku) 罄竹难书(qng)吮吸(shn) 笑靥(y) 针砭(bin) 风驰电掣(ch)二、我会写(括号内为正确写法)气极败坏(急) 气势凶凶(光) 讫今为止(迄) 博识恰闻(洽) 斩将骞旗(搴) 千锤百练(炼) 千古一痛(恸) 前车之戒(鉴) 深致欠意(歉) 强词夺礼(理) 敲榨勒索(诈) 巧装打扮(乔) 巧夺天公(工) 巧立明目(名) 契而不舍(锲) 浸人心脾(沁) 轻歌慢舞(曼) 磬竹难书(罄) 穷兵渎武(黩) 穷原竞

2、委(竟) 穷穷孑立(茕) 屈意逢迎(曲) 趋之若骛(鹜) 曲打成招(屈) 雀巢鸠占(鹊) 三、我能背(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6)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9)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10)扪参历井仰胁息,

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技能培训营一、考点论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

4、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按诗歌体裁分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

5、参、王昌龄。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三)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

6、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四)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五)思乡怀远诗:在封建社会

7、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六)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七)闺怨诗: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按诗歌思想感情分类(一)忧国伤时(二)建功报国(三)生活杂感二,应试技巧指南角度一:概

8、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典例分析】例1 (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参考答案】(步骤一)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步骤二)颔联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

9、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三)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二、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

10、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打上烙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着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的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

11、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三、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角度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向探究】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

12、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的思想感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2009年、2010年高考的18套试卷中,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全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2009年广东卷;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如2009年江苏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典例分析】例1 (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武夷山中 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谢枋得:宋末信州人,

13、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步骤一)本诗借描写“青峰”“野水”“山雨”等意象,(步骤二)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步骤一)并借梅花的意象,(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一、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

14、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这一点见上面的【课前自习室】)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5、抓住典型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6、

15、抓住注释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角度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