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416346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沁园春 长沙教学目的:1能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2能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理解诗词的表现方法,把握词作的主旨。3能背诵这两首词,并能积累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名句。教学重点: 1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词人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

2、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诗歌的分类和词的相关文化常识;2、指导学生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理清诗歌的层次,掌握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诗能给

3、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秋水长天漫长沙,豪情壮气冠古今。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诗歌的分类 1按时间年代划分: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古代诗歌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律诗绝句,又称“格律诗”)、词和曲 (属于格律诗)古体诗:除律诗、绝句、词、曲以外

4、的所有诗作,如四言诗、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古风、杂言诗等(诗经楚辞、李白侠客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近体诗:即律诗、绝句,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的。起源于南北朝,定型并盛行于唐代。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

5、“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 有的词不分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 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沁园春共114字,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

6、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现代诗歌包括现代白话诗(新诗)和用旧体格律写的诗(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2按表现手法划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3按内容划分:咏物诗 送别诗和怀人诗 咏史诗(讽喻诗)写景诗 闺怨诗(思妇诗) 即兴诗 边塞诗 爱情诗等。三、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7、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2、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3、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

8、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看来,每一个词牌名后面要么藏着动人的故事,要么就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浣溪纱和雨霖铃两个词牌的来历。“长沙”是题目。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注意读准字音:舸g怅chng 寥lio廓ku遒qi遏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

9、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2、这首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明确:上阕描写眼前所见湘江秋色图和心中所思谁来主宰;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五、作

10、业布置: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具体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2、课外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1、指名背诵;2、全班齐背。二、分析鉴赏上片1.分析前三句 (1)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11、2、内容理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

12、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小结上片: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3.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

13、,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14、“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

15、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6、比较鉴赏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