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41593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宜昌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二0一五年五月目 录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1第一章 现有基础1第二章 面临挑战2第三章 总体思路3第四章 发展目标4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5第五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5第六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7第七章 其他教育信息化8第八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9第九章 教育服务信息化10第三部分 重大工程11第十章 基础设施完善工程11第十一章 教育平台建设工程13第十二章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4第十三章 应用活动推进工程15第十四章 智慧城市对接工程15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16第十五章 统筹有力领导体制16第十六章 协同推进工作机制17第十七章 多方合作

2、建设机制18第十八章 广泛应用激励机制18第十九章 经费投入长效机制19专心-专注-专业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湖北“国家信息化试点省”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宜昌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第一章 现有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全市

3、所有学校都接入了互联网,60%以上学校网络带宽达到10兆以上,城区教育城域网于2013年12月正式开通。共有9个县市区已完成辖区内专网建设;二是学生用计算机比例达到91;教师用计算机比例达到1.61;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一体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班级覆盖率达到98%以上;录播教室、电子书包等其他新型教育信息化设施也逐步进入学校。率先启动了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从2010年起,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先后开发了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一期项目(教师、学生、学校三大数据库)和二期项目(智慧校园管理与应用系统);市教育局开发了督导评估、素质评价等业务应用系统;各县市区也

4、开发了诸多业务应用系统,为信息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用和教育管理活动逐步展开。各地各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逐步与高效课堂创建、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研修、师生在线学习、学生作业减负、划片招生入学等教育工作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努力探索和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市、县(市区)两级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多数县市已经落实;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使用、购买服务的建设机制已有成功案列;专项督导、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已经启动,为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第二章 面

5、临挑战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未来三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破解。思想观念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但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中仍有很大差距;与管理者的教育思想,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习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也与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很大差距。应用能力方面。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需要系统培训,实践锻炼才能逐步掌握和提升,需要经历敢于使用、愿意使用、恰当使用的较长过程,

6、需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融合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建设、管理、应用三个阶段,又涉及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服务三个领域。需要在经费投入、运行保障、协调推进、流程再造、应用激励、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第三章 总体思路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是: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市级平台为引擎,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整体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宜昌特色。各地各校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遵从以下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路径。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各地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分项实施,坚持应用驱动,确保工作实效。工作方针。遵循教

7、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律;普及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和最基础的常规应用;坚持示范引领和全面推进的工作策略;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度和对教育发展的贡献率;建立支撑长效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路径。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按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步应用阶段(20082014);第二阶段为设施升级、应用融合、机制建立阶段(20152017);第三阶段为全面融合、创新发展阶段(20182020)。第四章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17年,宜昌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中西部地区前列。设施完善、运行畅通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完成;广泛应用、深度融合的教育活动形成常态;区域性亮点、阶段性成果不断涌

8、现;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宜学之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贡献。具体目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高标准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使用便捷的数字教育资源。建好市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建立市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服务教育受众,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9、深度融合。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建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地区、示范学校、创新团队、优秀案例,形成丰富多样、亮点纷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和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我市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三年内,主要完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其他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服务五大方面的发展任务,各地各校要制定实施方案、大胆创新探索、细化任务目标、确保工作落实。第五章 基础教育信息

10、化基础教育是全市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是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位均衡,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助力。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提升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水平。重点是教学点,幼儿园,特教学校,山区县市。条件好的地方和学校可适度超前,装备代表教育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型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全市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都要达到百兆光纤到校园、有线无线双覆盖、各类终端到桌面、网络教学无障碍、泛在学习可实现。建成各级数字教育资源系统。率先建好市级教育资源平台,并与国家、省级平台对接,各地各校建设特色资源和地方资源,初步建立起基础教育各学段、全学科、多形式、易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实现“优质资源班

11、班通”和教育资源云服务。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率和融合度。所有教师都能完成电子备课、白板教学、网络研修、空间应用、OA办公五项基本技能。建立学校班级空间、教师教学空间、学生学习空间,引导教师通过空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通过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诸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专递课堂等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深度融合实践,形成亮点特色和阶段性成果。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评价机制。以信息化为依托,重点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小学生课业管理系统,教育督导评估系统,教育质量测评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等评价工具开发和全面使用。支持各地各校信息化应

12、用创新活动。第六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是全市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加强职业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校园网络建设,建立校级网络中心,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办公、教学和生活等所有区域,网络出口带宽满足教育教学要求;普及“班班通”等多媒体教学终端;建设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间专用或混用的录播教室、1套数字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数字电视台系统和1间专用或混用的数字化阅览室,职业院校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加快构建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以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13、,建设具有宜昌特色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一批市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仿真中心,购买或开发一批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现全市重点专业仿真实训全覆盖。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建设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为全市职业院校每一个师生提供一个实名制的云端账户,通过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建设宜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机制,更好服务宜昌本地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建立学生职业信息技术能力认证机制。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标准,推动远程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职业

14、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通过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工教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第七章 其他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也是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其他类型的教育信息化要契合特大城市建设、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等有序发展,既为培养人才助力,又促进城市建设。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 初步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一是按照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市民e家”方案,做好教育模块对接,为家庭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二是按照宜昌教育云总体规划的“宜教通”移动教育模块,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特别是家校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