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415595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解析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稻田秧苗的均匀分布(即合理密植),可以达到对光能、水、肥等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产量;因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求,故需投放饲料保证鱼正常的能量需求;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

2、要依据。答案B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等有关,B项错误;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项错

3、误。答案C3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解析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第15年间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在第1020年间不断减少,至第20年时,种群数量才维持稳定,故种群数量在第10年时达到最大。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答案C4下列关于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

4、大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解析A、D选项是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的规律和条件,“S”型曲线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然后逐渐减小,达到稳定状态时增长速率为0。答案B5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K值是固定的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

5、没有K值。答案D6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故A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故B错误;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故D错误;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答案C7某种群出生率如图曲线,死亡率如图曲线,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Aa Bb Cc Dd解析种群数量达

6、到其生活环境负荷的最大值,即K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在c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而c点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故c点时达到环境负荷量的顶点。答案C8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

7、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9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C点后CD段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8、;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D10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cm2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解析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cm2太小。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

9、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动物中的蜈蚣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答案B1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

10、比幼年个体多,故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A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使公式NM(M: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n:第二次捕获数,m: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中m值偏小,从而使N值比实际值偏大;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如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

11、调查对象,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答案C二、非选择题13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株/m2。(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等级高度(cm)数量(株)a级h10120b级10h3062c级30h10032d

12、级1003006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规方法是取样调查方法,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从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较少,可以确定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答案(1)随机取样(N1N2N3N4N5)/5(2)A(3)增长型14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植物年份200620072008200920

13、10A10.09.28.06.85.5B3.02.11.10.30.1C0.30.61.11.52.3D3.02.00.400E3.22.81.71.30.5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的方法是_,此方法的关键是_。(2)如果5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最可能是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地物种和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的调查。(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区域号植株数荚果数/植株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1208.36.02406.85.93603.96.24802.75.951002.16.0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