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4091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 模板工程1.1 模板安装前,先检查模板的质量,不符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1.2 梁模板(1)通病现象: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及下挠、梁侧模炸模、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2)防治措施:支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梁模与柱模连接处,梁模板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梁侧模必须有压脚板、斜撑、拉线通直后将梁模钉固。梁底板模板厚度要一致,搁栅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搁栅面要平整。梁底模板按规定起拱,在绑扎梁筋前认真复核标高;混凝土浇筑前,要重点检查模板支撑体系并应充分用水浇透。1.3 柱模板(1)通病现象:炸模、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峰窝麻面、偏斜、柱身扭曲

2、。(2)防治措施:根据规定的柱箍间距要求钉牢固;成排柱模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柱模;四周斜撑要牢固。模板四角接口处要一个侧面紧压另一侧面并用木方顶紧,不留明显的缝隙,竖向施工缝接槎处在支上部模板时下部留一部分模板不拆除。2 钢筋工程2.1 竖向钢筋偏位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1)在立框架柱模板支撑系统前,宜在现浇混凝土楼面上预埋12的钢筋头或48的短钢管作为支点,间距不大于1m,并使斜支撑能与支点有牢固的连接,起到撑顶、反拉和调节垂直度的作用。(2)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3)在梁柱节点钢筋密集

3、处,在柱与梁顶交界处,扎筋时给框架柱增加一个限位箍筋,用电焊将它与梁的箍筋点焊固定,再将柱主筋逐一绑扎牢固,并沿柱高临时绑扎间距不大于500的箍筋,确保节点处柱筋在浇筑时不会发生偏位。(4)加强砼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整车或整料斗的砼直接灌注到柱、墙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应先将砼卸在盘板上。再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既能保证砼的施工质量,又可防止撞偏钢筋骨架。(5)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托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

4、架柱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2.2 钢筋加工(1)钢筋开料切断尺寸不准,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切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对于I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2.3 钢筋绑扎与安装(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2)保护层砂浆垫块应准确,垫块步距取800800,防止露筋。(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铁线应绑成八字形。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2.4 电渣压力焊(1

5、)在整个焊接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好焊接通电时间,密切监视造渣工作电压和电渣工作电的变化,并根据焊接工作电压的变化情况提升或降低上钢筋,使焊接工作电压稳定在参数范围内。在顶压钢筋时,要保持压力数秒钟后方可松开操纵杆,以免接头偏斜或接合不良。钢筋焊接结束时,应立即检查钢筋是否顺直。如不顺直,要立即趁还在热塑状态时将其扳直,然后稍延滞1-2分钟后卸下夹具。电渣压力焊焊接工艺适用于直径22-40mm的I级、II级钢筋的焊接,当采用其他品种、规格的钢筋进行焊接时,其焊接工艺的参数应经试验、鉴定后方可采用。焊剂要妥善存放,以免受潮变质。(2)焊接工作电压和焊接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在施工时不得随意变更参数,

6、否则会严重影响焊接质量。(3)接头偏心和倾斜:主要原因是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冷却使上钢筋倾斜;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4)咬边:主要原因是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熔池中,或压入浓度不够;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未溶合:主要原因是在焊接过程中上钢筋提升过大或下送速度过慢、钢筋端部熔化不良或形成断弧;焊接电流过小或通电时间不够,使钢筋端部未能得到适宜的熔化量;焊接过程中设备发生故障,上钢筋卡住,未能及时压下。(5)焊包不匀:焊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挤出的熔化金属形成的焊包很不均匀,一边大一边小,小的一面其高不足2mm

7、;另一种是钢筋端面形成的焊缝厚薄不匀。主要原因是钢筋端头倾斜过大而熔化量又不足,顶压时熔化金属在接四周分布不匀或采用铁丝引弧时,铁丝球安放不正,偏正一边。(6)气孔:主要原因是焊剂受潮,焊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渗入熔池,钢筋锈蚀严重或表面不清洁。(7)钢筋表面烧伤:主要原因是钢筋端部锈蚀严重,焊前未除锈;夹具电极不干净;钢筋未夹紧,顶压时发生滑移。(8)夹渣:主要原因是通电时间短,上钢筋在熔化过程中还未形成凸面即行顶压,熔渣无法排出;焊接电流过大或过小;焊剂熔化后形成的熔渣粘度大,不易流动;顶压力太小,上钢筋在熔化过程气体渗入溶池,钢筋锈蚀严重或表面不清洁。(9)成型不良:主要原因是焊接电流大

8、,通电时间短,上钢筋熔化较多,如顶压时用力过大,上钢筋端头压入熔池较多,挤出的熔化金属容易上翻;焊接过程中焊剂泄露,熔化铁水失去约束,随焊剂泄漏,熔化铁水失去约束,随焊剂泄漏下流。3 砼工程3.1 蜂窝产生原因: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缝隙过大导致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或石子相应过大。预防措施:按规定使用和移动振动器,中途停歇后再浇捣时,新旧接缝范围要小心振捣。模板安装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缝处的黏浆,才能使接缝严密,若接缝宽度超过2.5mm,应予以填封,梁筋过密时应选择相应的石子粒径。3.2 露筋产生原因: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导致钢筋紧贴模板,振捣不实。预防措施:钢筋垫块要符合设计规定的保护层厚

9、度;垫块放置间距适当,钢筋直径较小时垫块部距宜密些,使钢筋自重挠度减少;使用振动器必须待混凝土中气泡完全排除后才能移动。3.3 麻面产生原因:模板表面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漏涂隔离剂。预防措施:模板应平整光滑,安装前要把粘浆清除干净,并满涂隔离剂,浇捣前对模板要浇水湿润。3.4 孔洞产生原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住或漏振。预防措施:对钢筋较密的部位(如梁柱接头)应分次下料,缩小分层振捣的厚度;按照规程使用振动器。3.5 缝隙及夹渣产生原因:施工缝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特别是柱头和梯板脚。预防措施:浇注前对柱头、施工缝、梯板脚等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泥沙、木屑。3.6 墙柱底部缺陷

10、(烂脚)产生原因:模板下口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或浇筑前没有先浇灌足够50mm厚以上水泥砂浆。预防措施:模板缝隙宽度超过2.5mm应予以填塞严密,特别防止侧模板吊脚;浇注混凝土前先浇足50-100m厚的水泥砂浆。3.7 梁柱结点处(接头)断面尺寸偏差过大产生原因:柱头模板刚度差,或把安装柱头模板放在楼层模板安装的最后阶段,缺乏质量控制和监督。预防措施:安装梁板模板前,先安装梁柱接头模板,并检查其断面尺寸、垂直度、刚度,符合要求才允许接驳梁模板。3.8 楼板表面平整度差产生原因:振捣后没有用拖板、刮尺抹平;梯级和斜水部位没有符合尺寸的模具定位;混凝土未达终凝就在上面行人和操作。预防措施:浇捣

11、楼面应提倡使用拖板或刮尺抹平,梯级要使用平直、厚度符合要求和模具定位;混凝土达到1.2Mpa后才允许在混凝土面上操作。8.11.3.9 基础轴线位移,螺孔、埋件位移产生原因:模板支撑不牢,埋件固定措施不当,浇筑时受到碰撞引起。预防措施:基础混凝土是属厚大构件,模板支撑系统要予以充分考虑;当混凝土捣至螺孔底时,要进行复线检查,及时纠正。浇注混凝土时应在螺孔周边均匀下料,对重要的预埋螺栓尚应采用钢架固定。必要时二次浇筑。3.10 混凝土表面不规则裂缝产生原因:一般是淋水保养不及时,湿润不足,水分蒸发过快或厚大构件温差收缩,没有执行有关规定。预防措施: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进行淋水保养;高温或干燥天气要加麻袋等覆盖,保持构件有较久的湿润时间。厚大构件参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有关规定。3.11 缺棱掉角产生的原因:投料不准确,搅拌不均匀,出现局部强度低;或拆模板过早,拆模板方法不当。预防措施:指定专人监控投料,投料计量准确;搅拌时间要足够;拆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在拆除模板不受损坏时方能拆除。拆除时对构件棱角应予以保护。3.12 钢筋保护层垫块脆裂产生原因:垫块强度低于构件强度;沉置钢筋笼时冲力过大。预防措施:垫块的强度不得低于构件强度,并能抵御钢筋放置时的冲击力;当承托较大的梁钢筋时,垫块中应加钢筋或铁丝增强;垫块制作完毕应浇水养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