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善生经》讲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408300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说善生经》讲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说善生经》讲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说善生经》讲录(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说善生经讲录 佛说善生经讲录 作者:太虚 佛说善生经讲录太虚大师二十三年八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讲悬论一就经题以略解名义甲善乙生丙经丁善生戊善生经二就善生以寄明法要甲就法以明善生乙就人以明善生三明此经说义甲就佛说此经以明乙就今讲此经以明四明此经译史释经甲一证信缘起乙一证信序乙二缘起序丙一述父嘱丙二正行礼丙三述佛见丙四 佛垂问丙五答佛问甲二应机正说乙一因机赞善乙二 泛说诸法丙一四业秽丙二四罪福丁一四事罪丁二四事福丙三六非道丁一长行戊一略释戊二广释己一释戏求过己二释非时行过己三释酒放逸过己四释近恶友过己五释喜妓乐过己六释懒堕过丁二重颂丙四四非亲丁一总标丁二别释戊一释知事非亲戊二释面前爱言戊三释言语非

2、亲戊四释恶趣伴丙五 四善亲丁一总标丁二别释戊一释同苦乐戊二释愍念戊三释求利戊四释饶益乙三正说六方丙一长行丁一总标丁二别释戊一东方父子戊二南方师弟戊三西方夫妇戊四 北方主仆戊五下方亲族戊六上方施僧丁三明四摄丙二重颂甲三如说奉行悬论先于题前悬论大义,如天台之有五重玄义,贤首之有十门悬谈,现在亦分四段来说。一、就经题以略解名义此经题可分为五:一善,二生,三经,四善生,五善生经。甲、善此善字在中国平常语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见到闻到,如最初读书时,三字经中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普通术语中如“为善最乐”“惟善为宝”;在语言中如谓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再解释,然仔细考查起来,善的

3、定义如何,犹不甚清楚。先就分别相对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来如是,如实而知,是为真;在见闻觉知中惑到很愉快的是为美;行为上的道德则为善。平常所谓修行者,行即造作行为,此行为由身语表现之,而身语皆不离乎心意,如心中是善,其所发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为善,故此行亦可总名之曰心行。但有时身语不起现行,意中亦可起善恶行业,故总称为三业,而三业皆就心行上说。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丑,善的反面即是恶。此善恶近就人类而言,远就一切有情而言,详究善恶之界限,由善的反面之贪嗔痴等是名恶;但有时不能辨别其善恶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则名无记;将恶与无记完全离开,方显出善的心行。然此仅就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讲,只有

4、善与恶,没有无记。以胜义善即以究竟真实完美谓之善,与前真美相对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盘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实完美圆满的无漏善,非此即为不善,而无无记之可说。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净安乐和顺利益的,故于自、于他、于现在、于将来皆无违反损害,是名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于何者是善是恶,有时动机虽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得谓之善。有时动机虽不善,而所行之因缘时会或能影响利益于人,亦不得谓之不善。要发心善而所行适当,于自他现未皆无违反损害,才是善。乙、生此生字可作四层解释。一、生起义,此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谓之生,从有而无谓之灭;生乃因缘会合而有,灭即因缘分散而无。二、生

5、存义,从有相续不坏而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三、生命义,寿暖识相续活动,是名有生命,此生与生命坏灭之死相对。四、一生一世义,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来生,一生即指一世,此指生死流转中一期业报而言。生人中则为人之一生,生天中则为天之一生,生地狱、饿鬼中则为地狱、饿鬼之一生,所谓六道生死轮回是也。丙、经经字的本意,指布中之经线,直长者为经,横短者为纬;由此引申,古时以圣人之书,不易之言,可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称之为经,所谓经常大法也。在梵音之修多罗,或素怛缆,本亦是线,引申有贯穿摄持之义;将佛所觉悟世出世间事理因果之法,应众生之机而说者,记录成章,贯摄如线,故称修多罗。此有广狭二义:狭义则将佛

6、典分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罗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广义则凡集录佛所说之法皆名为经,此经乃与律、论、杂相对之称。佛为弟子制定之规范名律,经律二者皆出于佛;经为佛说,律为佛制。诸弟子依经律而发挥之理论谓之论。又有历代大德之文钞传记等,为经律论所不摄者,谓之杂集。故佛典分为经、律、论、杂四藏,亦如中国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之四库然。丁、善生善生是人名。此经佛为善生长者子而说,故名善生。既立善生为名,必有其义,由善根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又使此人生不空过不虚度,由善生善,更能使来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戊、善生经合善生经三字,则此乃为善生说明善生义之经也。二、就善生以寄明法要甲、就法以明善生宇宙万有法界诸法

7、,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证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缘即是因,所生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与不善,就善不善以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为事,由事而显非因非果不生不灭之理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义。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果:法界分六凡四圣,其依正果报,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别。所谓善者有十善业,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是名十善;反之则成十恶。以上品十恶行为因,即成地狱果报;以中品十恶行为因,即成饿鬼果报;以下品十恶行为因,即成畜生果报。反之,如不杀生而能救生,不偷盗而能布施,乃至不贪嗔痴而能慈济明解,是名十

8、善。以下品十善业为因,成阿修罗等果报;以中品十善业为因,成人果报;以上品十善业为因,成天果报。由中品十善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业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定善即色、无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圣,亦由善因果而成。前世间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圣之因果,是由无漏善而成的。阿罗汉闻四谛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证生空涅盘;若闻十二因缘法,观流转还灭相,证辟支佛;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由菩萨行进而至于究竟圆满,即证佛果,此亦可说由下品无漏善证阿罗汉,中品无漏善证辟支佛,上品无漏善证菩萨果,由究竟圆满无上之无漏善,方证佛果。次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诸法因果皆由因缘所生之事

9、,由事而显非因缘所生之理,如涅盘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因缘为能生,所生法为所生,若无能生所生,则生义不成立。若从已生上言生,既生何须更生;若从不生上言生,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学于此妄生分别,或谓从天生,或谓从上帝生,谓天地万物皆从彼生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万物皆须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苦谓彼不须他生,万物何须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则成无穷,故生义不成。如一茶杯从水土生,但水土与杯即是一物,非离水土而别有杯,故不能说水土是因杯是果;因缘所生亦复如是。因果是就如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无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经中之六不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10、、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中论之八不等,即明法尔真如理性,遍于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显理即名法性,就理显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谛,事即俗谛,即此总明二谛。乙、就人以明善生此人广即有情,今且近就人类言。一、人既是由中品善业而生得之果报,则违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间犯十恶业之罪而致死者,既违人性,故不能生存于人类。二、既得人生,应不虚度此生,必须向上更求进步。使来生更胜于今生,如由人行善而生天等。三、生天亦有漏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轮回之苦,故须更引无漏善得以生起。四、使无漏善究竟圆满而生得转依。转依有转所依,转所舍,转所得。转所得又有二:一、所显得的真如涅盘,二、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无漏善究

11、竟圆满所生得佛果转依,方圆满善生之义。三、明此经说义甲、就佛说此经以明一、佛证得诸法实相后,将所证者开示众生令同得悟入。二、佛自己了脱生死之苦,为酬度生本愿而说法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之苦。但此二义是遍通于一切经的,今在此经中所特别见到的:一、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应机之方便不失其时,故佛说法并不拘定其场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边,只要有闻法之机者即为说法,此经即在水边说。又不拘定其人数,为无量人说如是,为一人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经即为善生子一人说。因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每日早起在水边向六方礼敬,并诵祷词,佛观其孝思所宜,即因机施教,就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学问者

12、不肯轻以与人,如大学教授必须有入大学之程度的学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够资格与我谈话”,执自己之高贵,不能随机利人。二、大智度论有四悉檀义:一、世间悉檀,即随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而为说法。二、各各为人悉檀,即随各个人之善根机宜习惯程度而为说法。三、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之烦恼病而为说法,如众生有贪病即为说布施功德,有嗔病即为说慈悲功德等。四、第一义悉檀,若众生已闻如上诸法,已除如上诸病,即为开说诸法胜义。此经乃属各各为人悉檀,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三、佛所说之法,教人修习实行的唯在世出世间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则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

13、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来生不失此人生。佛是应化在人间,故所教的众生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基本,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与人之间互相资助关系的人伦道德,在本经中即是说明此义。经中的六方,与儒家五伦相似,亦可称为六伦。此人伦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等出世善法之基础,此为佛说此经之别义。乙、就今讲此经以明如今年在庐山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之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中不常见闻之经,都提来讲说流通。今讲此经亦为适机

14、,如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一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或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因为现在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欲遽除其恶,势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时不能以剧剂立除其病,必须先培养元气,增长生机,然后再为治病。又如俗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现在正是小人道长之时,欲即除小人而进君子,事所难能,必先培养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长,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国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业以补人道元气,今讲善生经

15、,正是为应此机。复次、现在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种种灾乱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类皆在生死存亡之间。要想救济,或求之能帮助于人类之力,如科学利用物质的力量来救济,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设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萨之力量,为精神上的救济,设坛诵经,祈祷神天之庇佑,诸佛菩萨之感应,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来谋救济,而非根本救济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业因而生,应常行十善以保兹福果,若违反善行则人类之福减,故灾祸即随之而至。今欲救脱人类灾祸,仍须修行人类互相资助之十善业,使福报增长,转灾为祥,转祸为福,善生灾自灭矣。且以十善行为人类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较之求佛天求科学尤为可靠。今讲此善生经,即为人世之根本救灾也。四、明此经译史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语而说法。当时所记录之文字,今流传有两种:一梵文,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