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蛋白质合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4038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蛋白质合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4蛋白质合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4蛋白质合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4蛋白质合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4蛋白质合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蛋白质合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蛋白质合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遗传密码DNA编码链或mRNA上的核苷酸,以3个为一组(三联体)决定1个氨基酸的种类,称为三联体密码。mRNA的三联体密码是连续排列的,因此,mRNA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一)遗传密码的破译1953年 Dounce假设DNA通过RNA将信息传给蛋白质,RNA上每三个核苷酸形成一个“ 空洞”,正好将一个氨基酸装进去。该假说允许三联体的重叠。1954年 物理学家Gamow与Teller等人合作,提出三联体不可重复。1957年 Crick也提出了三联体的假说,提出要解决“天书”的“词法” 和“句法”,必须要有一本标准词典,认为64种组合中的44种是

2、“简并密码”。1961年 Nirenberg, Matthaei & Ochoa开始用生物化学手段破译密码,得到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的核苷酸序列。1964年 Khorana合成了U和G交替的多聚核苷酸,合成的肽为VCVCVC,后来合成了UUGUUUGUUG产生了poly(L), poly(C)和poly(V),由此确定了一些密码子的核苷酸序列。1964年 Nirenberg用合成的三联体与tNRA进行密码子反密码子的碱基配对,并与核糖体结合,使密码破译的速度大大加快。1966年 遗传密码的破译工作基本结束,Crick绘制了密码表,提出了摆动学说(wobble concept),及时收回了“同义

3、词”不存在的假设。 (二)遗传密码的特点(1)遗传密码为三联体:模板从mRNA5端的起始密码子开始,到3端的终止密码称为开放读码框架。在框架内每3个碱基组成1个密码子,决定1个氨基酸。(2)遗传密码的种类:遗传密码共64个,其中61个密码子分别代表各种氨基酸。3个为肽链合成的终止信号。位于5端的AUG,除了代表甲硫蛋氨酸外,还是肽链合成的起始信号。(3)遗传密码的连续性:对mRNA分子上密码子的阅读方法叫读码。正确读码是每3个相邻碱基一组,不间断地连续读下去,直到出现终止密码为止。mRNA上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可导致框移突变。(4)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有61个密码子代表20种氨基酸,每个密码子只代

4、表一种氨基酸,而多数氨基酸都有24个密码子,这种由几个密码子编码同一氨基酸的现象称为简并性。从密码表上可看出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通常是简并的。(5)遗传密码的摆动性:指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不遵从碱基配对规律,此不严格的配对关系称为摆动性。如丙氨酰- tRNA反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I可以与密码子第3位的A、C或U配对。遗传密码的摆动性使一种tRNA可以识别几种代表同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6)遗传密码的通用性:从细菌到人的遗传密码都市通用的,但近年发现哺乳类动物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体系中有个别例外。如UAG不代表终止密码子,而代表色氨酸;CUA不代表亮氨酸,而代表苏氨酸。(7)遗传密码的防错系统:由于遗

5、传密码的简并性,有4个密码的氨基酸,其第三位的碱基被替换,仍编码同一种氨基酸,从遗传密码表可以看出,只要遗传密码的第二位是U,则第一位和第三位不论怎么变化,其编码的氨基酸总是疏水性的,如第二位是C,则其编码的氨基酸是非极性的或极性不带电荷的,若第二位为A或G,则编码的氨基酸R基是亲水性的,第一位是A或C,第二位是A或G,则编码的氨基酸R基是碱性的,若前两位是AG则编码的氨基酸R基是酸性的。这些规律使某些核苷酸的替换可以不引起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或被替换的氨基酸理化性质相似。这便是密码的防错系统。二、tRNA转运活化的氨基酸至mRNA模板上 1.1957年Hoagland, M.B.发现一类稳定

6、的RNA小分子,不与核糖体结合,因而不同于mRNA和rRNA。2.Crick, F.比较了核酸和氨基酸的大小和形状后,认为不可能在空间上互补,因此预测:(1) 存在一类分子转换器,使信息从核酸序列转换成氨基酸序列;(2) 这种分子很可能是核酸;(3) 它不论以何种方式进入蛋白质翻译系统的模板,都必须与模板形成氢键(即配对);(4) 有20种分子转换器,每种氨基酸一个;(5) 每种氨基酸必定还有一个对应的酶,催化与特定的分子转换器结合。3.1963年,Ehrenstein等人用实验证明了Hoagland发现的分子就是Crick预言的分子转换器,即tRNA。4.1965年Holley经过7年的努力

7、测出酵母Ala-tRNA序列。三、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工厂1.早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就发现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核酸存在,不过用1924年福尔根发明的染色法只能使细胞核中的核酸染色。但两种核酸在260nm的吸收非常相似。2.1941年,细胞学家J.Brachet和T.Caspersor注意到细胞质中的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的关系。3.50年代有人用电子显微镜和物理化学手段发现大肠杆菌细胞质的RNA常常存在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颗粒中(20nm,用35S进行脉冲式标记的实验证明该颗粒是蛋白质合成的所在地),简称核糖体。4.核糖体得到分离后,发现含有RNA,即称rRNA。Watson等发现rRNA的G

8、C,AU,断定是一单链分子。核糖体有三个重要的作用为点A位点(或称 acceptor site)可以进入氨基酰-tRNA(aminoacyl-tRNA)。 P位点(或称供位,donor site) 是被肽基酰-tRNA(peptidyl-tRNA)所占据。 3E位点(Exit site) 脱酰tRNA(deacylated-tRNA)短暂地占据。四、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步骤(一) 氨酰-tRNA合成酶使氨基酸结合到特定的tRNA上 aa + ATP + E氨基酰-AMP-E + PPi,氨基酰-AMP-E + tRNA aa - tRNA+AMP +E总反应为:氨基酸tRNAATP = 氨酰-

9、tRNAAMPPPi此酶专一性很高,只作用于L-氨基酸,每种氨基酸有一个专一的酶。酶有校对机制,一方面对转运RNA有专一性,另一方面还有水解位点,可水解错误酰化的氨基酸。(二) 肽链合成的起始起始信号:起始密码子是AUG,其上游约10个核苷酸处有一段富含嘌呤的SD序列,可与16S rRNA的3端互补,与起始有关。甲硫氨酸的单一的密码子有两种tRNA去识别,即和tRNAMet,它们有相同的反密码子5-CAU-3,但有不同的专一性,当甲硫氨酸与反应生成Met-后,可进一步甲酰化生成甲酰甲硫氨酰-,即fMet-。这种甲酰化反应不会在甲硫氨酸或Met- tRNAMet上发生。因为在mRNA起始密码子的

10、上游区(5端)有一段富含嘌呤的Shine-Dalgarno序列(简称SD序列),它能与核糖体30S小亚基16S rRNA的3端一段富含嘧啶的序列互补结合,使30S小亚基正确定位在mRNA的5端。SD序列允许fMet-正确结合在30S小亚基P位的起始密码子上。此外,无论是甲酰化或非甲酰化的Met-都不能与EF-Tu和GTP形成复合物,也保证了只有Met- tRNAMet能够进入核糖体的A位,使甲硫氨酸能参入肽链的内部。(三)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需要3种起始因子参加,即IF-1、IF-2和IF-3。起始过程可分为4个步骤:(1)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分离:翻译起始时,IF-3

11、结合到核糖体30S亚基靠近50S亚基的边界,使大、小亚基分离。IF-1协助IF-3的结合,单独的30S亚基易于与mRNA及起始tRNA结合。(2)mRNA在核糖体小亚基上就位:mRNA与核糖体小亚基的结合是靠前者的SD序列与后者的16SrRNA互补及rps-1与其识别序列的相互辩认。(3)fmet-tRNA的结合:fmet- tRNA结合mRNA及核糖体,需要IF-2参与。IF-2先与GTP结合,再结合fmet-,生成fmet-tRNA-IF2-GTP复合物。这一复合物的就位,还可推动mRNA在30S亚基上前移,使起始tRNA到达P位。这是一个消耗能的过程,IF-1也促进这一结合作用。(4)核

12、糖体大亚基的结合:mRNA和起始tRNA都与30S亚基结合后,IF-3先脱落,接着,IF-2和IF-1相继脱落,在已有mRNA和起始tRNA的30S亚基上,加入核糖体的大亚基,形成以70S核糖体为主体的翻译起始复合物。(四)肽链的延伸肽链的延伸可分三步描述:(1)注册(或称进位),即在延长因子EF-Tu、EF-Ts和GTP参与下,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A位,进位完成后,核糖体P位有起始者- tRNA(第二轮以后则为肽酰tRNA)。A位有下一位的氨酰-tRNA;(2)成肽:在转肽酶催化下,P位上的肽酰- tRNA的肽酰基R-CO-与A位上氨酰- tRNA氨基酸-NH2成肽,肽链延长一个氨基酸残

13、基。P位上的tRNA脱落;(3)转位,新生成的肽酰-tRNA从A位移至P位,此过程由转位酶(EFG)催化。转位后A位留空,回复到可注册的状态,继续下一位氨基酸的加入。原核生物肽链的延长反应需要三种延长因子,即EF-Tu、EF-Ts和EF-G。EF-Tu先与GTP结合成活性状态,然后携带一个由mRNA上的密码子指导的氨酰- tRNA进入到核糖体的A部位。EF-Tu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能识别除fMet-外的所有氨酰- tRNA。EF-Ts的作用是把EF-Tu从因GTP水解而形成的EF-TuGDP复合物中释放出来,再与另一分子的GTP结合,重新形成EF-TuGTP活性形式。EF-G(即移位酶)在GT

14、P的参与下,使肽基-tRNA从A部位移到P部位,使A部位空出来以便开始下一轮延长反应。(五)肽链合成的的终止终止包括:终止密码的辩认,肽链从肽酰-tRNA水解释出,mRNA从核糖体分离及大小亚基解聚。(1)当翻译至A位出现mRNA的终止密码时,任何氨酰- tRNA不能与之识别,只有RF-1或RF-2能识别之,并进入A位。(2)RF-3激活大亚基上的转肽酶,使之变构后表现酯酶的水解活性,将P位上的多肽链从tRNA分解下来。(3)在RR的作用下,GTP供能使tRNA、mRNA及RF均从核糖体脱落。在IF的作用下大小亚基解聚。五、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一)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相同之处(1)

15、都需生成翻译起始复合物;(2)都需多种起始因子参加;(3)翻译起始的第一步都需核糖体的大、小亚基先分开;(4)都需要mRNA和氨酰- tRNA结合到核糖体的小亚基上;(5)mRNA在小亚基上就位都需一定的结构成分协助。(6)小亚基结合mRNA和起始者tRNA后,才能与大亚基结合。(7)都需要消耗能量。(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不同之处(1)真核生物核糖体是80S(40S+60S);eIF种类多(10多种);起始氨酰- tRNA是met- tRNA(不需甲酰化),mRNA没有SD序列;mRNA在小亚基上就位需5端帽子结构和帽结合蛋白以及eIF2;mRNA先于met-tRNA结合到小亚基

16、上。(2)原核生物核糖体是70S(30S+50S);IF种类少(3种);起始氨酰- tRNA是fmet- tRNA(需甲酰化);需SD序列与16S-tRNA配对结合,rps-1辩认识别序列;小亚基与起始氨酰-tRNA结合后,才与mRNA结合。六、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原理,有几种不同的学说,信号肽假说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学说之一。分泌性蛋白质的初级产物N-端多有信号肽结构,信号肽一旦合成(蛋白质合成未终止),即被胞浆的信号肽识别蛋白(SRP)结合,SRP与内质网膜的内侧面的受体即对接蛋白(DP)结合,组成一个输送系统,促使膜通道开放,信号肽带动合成中的蛋白质沿通道穿过膜,信号肽在沿通道折回时被膜上的信号肽酶切除,蛋白质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