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401808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王 丽摘要:本文论述了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即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中国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现状不容乐观。要实现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渗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造环境,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学;融合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

2、s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namely, culture is interrelated with language , the ultimate goal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develop student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and student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ulture and the social backgro

3、und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connect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culture, make use of various conditions , create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students cross - culture communicativ

4、e abilities.Key words : language; culture; teaching; combination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词汇、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这些基本语法点上,认为掌握了几千个单词,会做题目,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语言。由于文化背景知识与应试试题的直接关系不大,因而学生认为文化背景知识无关紧要。但是随着中国不断地深入改革,尤其是加入WTO 后,我们在学术、贸易、文化等方面与西方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就给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

5、力,使他们能适应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英语不仅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素养。一、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根据Goodenough 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1概括地讲,文化即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语言是一个大的人类群体使用和理解的一套符号和连接这些符号的规则系统。2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6、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 E. Sapir) 在其语言一书中说:“文化是社会所说的和所做的”,它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在社会语言环境的激发下而获取的一套知识系统。由此可见,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从不同的民族角度看,文化具有民族性。语言则深深地根植于各民族的文化中,而这种语言“在结构形式、意义内涵上有所不同,一定的民族语言与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相维系”3。这表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与其宽泛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人们进行语言研究时,必须充分认识并了解到社会文化背

7、景知识的作用。例如,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中国人谦虚、谨慎的思想品德。中国人请别人吃饭,无论饭菜多么丰盛,总要谦虚地说:“没什么好菜,招待不周,请原谅。”外国人听到这样的话非常不快,认为主人对他的到来毫无准备,不重视,不尊敬他。英美人招待客人时习惯说“the dinner is the best I prepare only for you, hope you can enjoy it”(这是我精心为你准备的最好的饭菜,希望你能喜欢),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客人的重视和尊敬。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种语言必定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语言教学,

8、还要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会语言,对外国的文化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二)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意识到语言能力教学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能用目的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yms提出关于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知道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讲什么和不讲什么。”即语言的得体性,而想要得体的交流,必须要了解该国家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并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加强文化

9、素养作为大学英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4根据大纲精神,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使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和促进。(三)中国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就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主要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对文化教学重视不够。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原教学大纲只规定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和初步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而对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并未提出要求。另一方面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多、时间少,不少师生都在赶进度,忙于应付四级考试,因而没有时间在社会文化教学上下功夫。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上的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

10、、价值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了解不够。有些学生在交际时习惯于套用本国语的使用规则和交际模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断英美人的思想意识,结果往往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比如在校园里,我们常听到学生这样与外国留学生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 ?”或“Where have you been ?”或“Have you eaten ?”而外国留学生听了这些话后感到很不舒服,认为这是干涉了他们的隐私。这是中国学生违反交际的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典型例子。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现状不容乐观,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背

11、景知识的融合,不仅要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传授和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文化能力。二、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策略基于上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以及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导致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偏低,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现状,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因素,加强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教育意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教育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渗透由于教材中课文大多选用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互相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

12、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教材时应努力挖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容,清晰地阐明所遇到的文化点,有效地安排一系列活动,并使学生有目的地与相应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以增加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无疑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任务重而又必须全面兼顾矛盾的一个良策。如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所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The Widow”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悲伤的寡妇回忆她的婚礼以及与丈夫的幸福生活。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西方婚礼风俗的背景知识,然

13、后让学生观看西方婚礼仪式的录像,最后让学生讨论中国的婚礼与西方的婚礼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从西方的习俗中获悉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补充或选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介绍文化中在交际场合、交际主旨等方面与汉文化不同之处的一些材料,以帮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并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也可编制一些测试学生文化能力的练习。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A Busy Weekday Morning”反映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问题。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代沟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背后规则的能力,从而提高交际

14、能力。(二)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造环境,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视听媒体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听、说等手段,运用更加生动逼真的语言和图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所获信息。大部分原版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学生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可以了解到许多与西方文化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努力创造外语自然习得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去主观地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历”跨文化情境,并作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例如,让学生去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搞英语晚会,让学生去进行“

15、一分钟文化演讲”和“访谈”等,以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讲出合适而得体的话语,使其语言能力更有效地转变为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以“英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为主题的文化系列讲座。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的文化知识,都是针对具体的某一篇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一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这些知识的传授都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为了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从整体上有一个了解与把握,教师还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分一次或几次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举办讲座,如英美传统节日、社会礼仪、家庭生活、民族特征等。然后让学生讨论,消化主题内容,并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学生只有有意识地习得并加以积累,才能培养在英语文化背景上

16、使用其语言的能力。语言习得过程是与另一种文化相互沟通的过程,仅仅有抽象生硬的语言知识还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文化背景知识贯穿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学习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唯有这样,才能把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和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参考文献:1Goodenough W H. Cultural Anthroplogy and Linguistics A.Garvin P L. Report of the Seventh Round Table Meeting o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 C . Washington , D C.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57. 167. 2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