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400647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 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 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 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来完成,因此我的教学步 骤如下:一、课前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指南。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 课前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指南。 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 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 的写作背景, 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 所以,预习内容为

2、: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 预习内容为: 预习内容为 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 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 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在教 授石壕吏时,要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 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 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强行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诗人杜甫在路途中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 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根据这番经历写出的。了解了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文章 了解了写作背景, 了解了

3、写作背景 的内容了。 的内容了。 听朗读。二、听朗读。课上,我首先会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学生听第一遍,根据朗读纠正 字音并掌握句子的停顿、语气声调。例如核舟记中的“罔不因势象形”根据 朗读就会知道“罔不因势象形”,“罔不”与后面的词语停顿一下,有助于句 子的理解。又如爱莲说中,对于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菊,莲,牡丹,分别 用三种语气来读:惋惜,叹息,讽刺,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遍,让学 生跟着默读,模仿朗读者的语气.三、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 重视诵读指导。 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 知。”可见诵读可以帮

4、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 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 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 品味文字的优美, 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 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 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 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 获得感性认识, 获得感性认识 理解文章的内容。 认识, 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

5、边, 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 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已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 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朗读过程中只需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 朗读过程中只需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朗读过程中只需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的结构轮廓。 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 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篇文言文,我让学 生跟朗读试

6、读一遍,再全班齐读,最后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 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增强记忆力。四、为体现当前的教学新思潮,借鉴研究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 动学习,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动学习,”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放手让 学生来译。 学生来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考 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 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 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

7、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 但对于初中生, 但对于初中生 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 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 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 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 生的能力;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补,即在译句中补充 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调,即调整词序或 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 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 译,这一环节,主要提倡学生课前直译,课上,由学生来译,在不懂

8、的地方或 这一环节,主要提倡学生课前直译,课上,由学生来译, 重点的地方,我会重点强调并讲解。通过译, 重点的地方,我会重点强调并讲解。通过译,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增强记忆力。 又能增强记忆力。五、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让学生对文言文中 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积累进行联系、归纳、比较。例如在口技中,“指”字出 现两次: 手有百指: 指头指其一端: 指出, 同样一词或一字多译的还有很多, 如:乳、坐、绝等等,都需要学生来归纳。但对于词语的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 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之”在陋室铭中如:“无 丝竹之乱

9、耳”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在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之: 结构助词,的。而在核舟记中“左臂挂念珠倚之”之:代词,它,指左膝, 因此,学生的知识积累要随着学习去联系、归纳,逐渐丰富起来。六、鼓励学生质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鼓励学生质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 出自己的观点。 对照他人的观点, 进行辨析, 然后得出新的结论; 或是另辟蹊径, 寻找别的结论。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 只要言之有理, 就不妄加

10、否定, 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卖油翁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卖油老头的做 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自己既然技高一筹就要表现出来,没有必要那么谦虚, 是啊,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现在的社会,如果不充分展示自己哪会得到别人的 认可呢,所以对于个别学生的这种看法我给予了肯定,但是我补充道:“展示自 己固然好,但不要自负,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本领,如果与自负相伴了,也会遭到 失败或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是对文中的字、词、句提出质疑。这是求得正确理 解文章内容的重点,也是掌握文章主题的基础。词句质疑,是对异义词和重点句 进行辨析,联系上下文,反复领会,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字词或句子的牵强解释。 例如在讲 桃花源记

11、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哪种音, 时, 学生提出了疑问, 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 古汉语词典 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 活动中来。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的教学 方法正是我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主线”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主 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总之,我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关键在于要养成一种习惯,广于积累,反复诵 读,并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