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十项核心制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396139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十项核心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院感十项核心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院感十项核心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院感十项核心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院感十项核心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院感十项核心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十项核心制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感控分级管理制度(一)涵义。是指导和规医疗机构建立层级合理、专兼结合、 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并有效开展感控 工作的规性要求。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各层级主体包括:医院感控委员会、 感控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感控管理小组,以及感控专(兼) 职人员等。感控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医务、药学、护理、 信息、总务后勤、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以及教学科研等管理部 门;涉及的临床与医技科室包括全部临床学科、专业,并覆盖各 学科、专业所设立的门(急)诊、病区和检查治疗区域等。(二)基本要求。1. 按规定建立感控组织体系,结合本机构规模和诊疗活动实 际,配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

2、感控专兼职人员。2. 明确感控组织体系的管理层级与责任主体。管理层级有“医 疗机构、感控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三级管理和“医疗机构、临 床科室”二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后者主要适用于依规定不需要 设置独立感控管理部门的医疗机构。采用二级管理模式的医疗机 构应当设置专(兼)职感控管理岗位。3 .明确管理体系中各层级、各部门及其设岗位的感控职责 明确各层级部、夕卜部沟通协作机制。4 .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践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 念,将感控理念和要求融入到诊疗活动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 之中。5 .规预检分诊工作,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措施。将发热 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以及其他季节流行性

3、感染疾病症 状、体征的就诊者纳入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将基于特定病种、 操作和技术等的感染防控核心措施纳入重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二、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根据感控工作需要,对健康保健相 关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数据信息开展收集、分析、 反馈,以及依法依规上报等活动的规性要求。(二)基本要求。1. 制订并实施可行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规 定,主要容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的类型、指标、方法以及监测结 果的反馈等;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参与主体及其各自职责;强化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

4、责 任人的主体责任。2. 为开展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提供物资、人员和经费等方 面的保障;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化监测工作,并将健康保健相关 感染的监测质量、结果评价及数据利用等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考核体系。3. 加强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并进 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效果评价。4完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多主体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共 享反馈机制,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 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的实践。三、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中各相关主体自觉、有效、规地执 行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规性要求。(二)基本容。标准预防主要包括手卫生、隔离、环境清洁 消

5、毒、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安全注射等措施。医疗机 构应当加强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以保障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落 实;不得以控制成本和支出为由,挤占、削减费用,影响标准预 防措施的落实。1 .手卫生。(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据标准预防的规定和诊 疗活动的需要,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持续推动和优化手卫生实 践的规性要求。(2) 基本要求。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等标准和规的要求,制订符合 本机构实际的手卫生制度,全面推动手卫生的实施。 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实施、监测 和考核等工作;定期开展覆盖全体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宣传、教育 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临床科室是手卫

6、生执行的主体 部门,日常实施自查与监督管理。 根据不同部门和专业实施手卫生的需要,为其配备设置规、 数量足够、使用方便的手卫生设备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水 洗手设施、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速干手消毒液,以及手 卫生流程图等。重点部门、区域和部位应当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建立并实施科学规的手卫生监测、评估、干预和反馈机制, 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2. 隔离。(1) 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或者 可能出现的感染传播风险,依法、规地设立有效屏障的规性要求。隔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明确或可能的感染传播能力 的人员,对其按照感染源进行隔离;

7、另一类是具有获得感染可能 的高风险目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性隔离。 隔离屏障包括物理屏 障和行为屏障。物理屏障以实现空间分隔为基本手段,行为屏障 以规诊疗活动和实施标准预防为重点。(2) 基本要求。 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制订并实施本机构的 隔离措施管理规定。 对需要实施隔离措施的患者,应当采取单间隔离或同类患 者集中隔离的方式;对医务人员加强隔离技术培训;为隔离患者 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隔离患者所用诊疗物 品应当专人专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 在严格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疾病传播途径和防控级别 实施针对性隔离措施。 加强对隔离患者的探视、陪护人员的感控知识宣

8、教与管理, 指导和监督探视、陪护人员根据患者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个人防 护用品。 对隔离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并加以持续 质量改 进。3. 环境清洁消毒。(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诊疗区域的空气、环 境和物体(包括诊疗器械、医疗设备、床单元等)表面,以及地 面等实施清洁消毒或新风管理,以防控与环境相关感染的发生和 传播的规性要求。(2)基本要求。 确定实施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主体部门及监管部门,明确 各部门及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 确定不同风险区域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基本规、标准操作 流程和监督检查的规定,并开展相关培训。 规开展针对诊疗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过程及效果的监测。 制订并严格执

9、行感染暴发(疑似暴发)后的环境清洁消毒 规定与床单元终末处置流程。 明确对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与医疗用水实施清洁 消毒、新风管理和进行监管的主体部门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操 作规程及监测程序。4 .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和/或灭菌。(1)涵义。是医疗机构对临床使用的诊疗器械和物品正确地 实施清洁消毒和/或灭菌处置的规性要求。(2)基本要求。 根据所使用可复用诊疗器械/物品的感染风险分级,选择适 宜的消毒灭菌再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形式的清洁、低 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和/或灭菌等;相关操作人员 应当做好职业防护。 在实施消毒灭菌处置前应当对污染的器械 /物品进行彻底 清洗。

10、但针对被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 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灭菌处置前应当先消毒。 建立针对镜、夕卜来器械、植入物等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 和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和反馈。 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物品符合使用管 理规定,在有效期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灭菌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生产与使用管 理规定,按照批准使用的围、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 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符合标准或技术规的规定, 做好过程和结果监测,建立并执行质量追溯机制和相应的应急预 案。医疗机构对经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物品应当采取集中供应的 管理方式。5.安全注射

11、。(1) 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为有效防 因注射导致的感染风险所采取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使实施注 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医疗废物 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临床注射活动的规性要求。(2) 基本要求。 制订并实施安全注射技术规和操作流程;明确负责安全注 射管理的责任部门和感控部门或人员的监督指导责任;加强对医 务人员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 一用一废弃;使用的可复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清 洗灭菌;杜绝注射用具及注射药品的共用、复用等不规使用。 加强对注射前准备、实

12、施注射操作和注射操作完成后医疗 废物处置等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监测与控制,强化对注射全过程 中各相关操作者行为的监督管理。 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锐(利)器盒; 指导、监督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处置使用后的注射器具。四、感控风险评估制度(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感控风险开展的综 合分析、评价、预判、筛查和干预等活动,从而降低感染发生风险 的规性要求。感控风险评估种类主要包括病例风险评估、病种风 险评估、部门(科室)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以及感染聚集、 流行和暴发等的风险评估。(二)基本要求。1. 医疗机构及其科室、部门应当根据所开展诊疗活动的特点, 定期开展感控风险

13、评估。2. 明确影响本机构感控的主要风险因素和优先干预次序。3.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定或调整干预目标和策略,采 取基于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4. 建立并实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开展感染高危人员筛查的工 作机制。五、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 染及其传播,根据本机构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开展的监测、 预防与控制等活动的规性要求。目前要求纳入目标防控的多重耐药菌包括但不限于:耐甲氧 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映入)、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律)、耐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 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

14、药物铜绿假单 胞菌(。&?入)等。(二)基本要求。1. 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规,明确各责任部 门和岗位的分工、职责和工作围等。2. 依据本机构和所在地区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确定 多重耐药菌监控围,加强信息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 重点部门和易感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3. 加强感染防控、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重症医学和临 床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多部门协作机制,提升专业能力。4. 加强针对本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 制知识培训。5. 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 与物品的清洁消毒灭

15、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标 准预防、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针对环境和患者的主动监 测和干预等。6 .规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合理选择并规使用抗菌药物。六、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一)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1. 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的感染预 防与控制活动的规性要求。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 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2 .基本要求。(1) 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2) 制订并实施临床使用各类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 的具体措施。(3) 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 测。(4) 开展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 从性监测。(5) 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 进。(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1. 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夕卜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 介入诊疗操作、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 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性要求。2. 基本要求。(1) 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所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 作的名录。(2) 制订并实施所开展各项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