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39294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范文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范文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范文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范文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价值理论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 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也是解释国际经济运营机理,以及揭示国际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石。但是,长期以来,国际价值理论也是学界论战较频繁、创新难度较大的经济领域之一。有必要系统地理清国际价值研究脉络和阶段性论战的缘由和焦点,并归纳总结其重要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以便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上丰富国际价值理论体系。核心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国际价值实体 国际价值量 国际价值转形“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展开自己的价值”(马克思,195:16),这才体现了“真正的价值性质由于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涉及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发展”(马克思,19:24),

2、显然,商品价值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了更一般的体现形式即国际价值,并由比国内社会劳动更一般的社会劳动即“世界平均的劳动单位”(马克思,:614)来决定。国际价值理论则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是解释国际经济运营机理,以及揭示国际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石。但是,长期以来,国际价值理论也是学界论战较频繁、创新难度较大的经济领域之一,例如国际价值实体与否存在,国际价值如何决定,国际价值与否可以实现转形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理清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脉络和论战焦点,并归纳总结国际价值研究的重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便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上丰富国际价值理论体系。一、国际价值的研究脉络(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国

3、际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家最早讨论了国际经济现象的劳动价值原理。例如,亚当斯密论证了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同样劳动可以发明更多价值的基本上。大卫李嘉图(17)则提出了10人的劳动产品互换80人的劳动产品的所谓国际不等量劳动互换问题。但是,她们的劳动价值基本都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具体来看,斯密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的混合主义,其中,劳动价值论只是合用于“资本积累、土地私有”之前的原始经济社会。李嘉图尽管批判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不彻底性,并将其推广到国内经济的所有状态,特别是“资本积累、土地私有”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然而,她的劳动价值体系也存在三个重要的逻辑缺陷:一

4、是劳动不是发明价值的唯一源泉,其她生产要素也发明价值,只是劳动发挥重要作用,这也被斯蒂格勒形象地称为3%的劳动价值论。二是没有发现或注重土地资源的垄断性,从而不能辨别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劳动发明价值的不同,于是觉得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价值都是由生产条件最不利的部门或行业的劳动耗费决定。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由各国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也就是用生产成本论替代了劳动价值论。故李嘉图也不也许提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国际价值思想。(二)古典经济学家国际价值理论的分野为了弥补古典经济学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局限性,学界重要形成三条研究路线:一是坚持捍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5、为代表,提出了国际价值法则,事实上是市场需求决定论,一般也称为互相需求论。但是,穆勒(91)的“国际价值”只是形式上的“价值”,本质上仍然是李嘉图的国际“互换价值”。正如其本人定义的“价值是一种相对的术语,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物品自身一种内在的实物的本质,而只意味着互换中所能获得的别种东西的数量”(穆勒,),简朴来说,商品价值是由互换商品的需求数量决定,于是推广到国际贸易就是一种国出口商品的价值由另一种国家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决定。难怪马克思批判其国际价值理论是“毫无气愤的混合主义”(马克思,:17),“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马克思,:18)。二是用价格理论替代劳动价值论。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

6、论和马尔萨斯的需求决定论,再到新古典主义的贸易供求均衡论和赫克谢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都另辟新径,摒弃了萨缪尔森(Saueso,957)批判的“不必要迂回”的劳动价值论,借助机会成本的选择措施,逐渐构建起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体系。虽然,机会成本措施不仅可以规避价值决定问题,并且还可以量化分析除劳动以外其她生产要素的配备效率,但是,没有价值基本的价格理论体系无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也许从“源头”上深层次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规律。(三)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及其发展马克思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上推论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浮现的重大变化,进而提出国际价值的“超额”和“转移”思想,并

7、指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是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实现方式,其实质是国际资本剥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正逐渐显现出来。遗憾的是,由于国际环境、学科发展及生理健康等条件限制,马克思未能完毕国际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留下了诸如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如何计量、国际价值转形和国际不平等互换等难解之谜,不可避免地引起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广泛、持久的争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整顿出版之后,马克思国际价值思想的争论重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19世纪末至世纪40年代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国际推广时期,0世纪50年代至9年代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分流时期,以

8、及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国际推广时期。在初期,环绕国际价值问题展开的论战并不剧烈,重要是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例如,庞巴维克(EugeBomBwrk,149)较早发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劳动价值论与第三卷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逻辑悖论,指出马克思的错误在于她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建立在不稳固的形式辩证法的基本上的,从而彻底否认了劳动价值论。恩格斯则为了维护马克思资本论三卷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阐明和辩护,并且发展了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理论,推断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也合用于国际贸易。布哈林、鲍威尔、格罗斯曼和名和统一等学者都支持了恩格

9、斯的结论,并进一步论证了国际利润平均化规律揭示的国际资本剥削关系。需要注意其假定前提是资本和劳动力在世界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也就是说,她们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世界市场上一般化了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规律。然而,这正是李嘉图和马克思都非常注重的不同于国内市场的国际互换条件。例如,李嘉图发现国际不等量的劳动互换本源于资本流动在世界市场上难以克服地区约束,无奈最后放弃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则始终如一的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且敏锐地指出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性。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简朴机械推广的马克思价值规律,事实上仍然是国别价值规律,固然会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批评和反对。20世纪5年代至90年代的国际

10、价值研究进入了分流时期。基于对“资本和劳动力国际自由流动”假定的讨论,学界先后浮现了法国学派、西德学派、日本学派和中国大陆学派 这种根据国别划分国际价值学派的措施借鉴了中川信义的思想。需要阐明的是其特殊性表目前:一是各地区(法国学派和西德学派所在地区比较明显)均有一种研究的发起者,例如法国学派的伊曼纽尔和西德学派的布施;二是各学派兴起时间上大体是顺接的。再就是,各学派只是代表了该地区有关国际价值研究的重要特性,并不表达所有有关研究都涵盖在内,以及观点的统一性。法国学派以伊曼纽尔(988)为代表,在“资本国际自由流动、劳动力国际不自由流动”的假定前提下,运用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规律分析了狭义的和广

11、义的不平等互换,揭示了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国际资本剥削关系。阿明(190)进一步提出“中心外围”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论。之后,不平等互换理论被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理论工具分析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互换关系,但是,也引起了有关不平等互换的国际大论战。例如,劳动力国际不自由流动与否影响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工资差别与不平等互换的因果关系及与否扭曲了马克思的国民工资差别思想等争议。较早提出质疑的是西德学派。该学派以布施(KBush)、科尔梅(GKohlmy)等为代表,将国际不平等互换的研究重点从强调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自由化的国际生产价格理论转向国际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也就是世界劳动与国际价值的

12、关系问题,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重大变化”的机理。日本学派则进一步将“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自由性”对世界劳动和国际价值影响的论战推向了新高潮,并形成了对立鲜明的诸多流派。例如,以木下悦二、行泽、木原行雄和游仲勋等为代表主张没有劳动力的国际自由流动,就不会形成世界劳动即国际价值实体;以名和统一、松井源、吉村正晴和中川信义等为代表则批判西德学派的世界劳动先验论,强调国际分工和国际互换在世界劳动形成中的决定作用,充足肯定国际价值实体的客观存在。除此之外,论题也开始拓展到国际价值的研究对象、研究路线到不平等互换等领域,各流派也是针锋相对。例如,环绕资本论研究对象展开的争论:宇野弘藏觉得国际

13、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商品经济,木下悦二坚持觉得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方式和国际互换关系,中川信义()则进一步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的世界市场构造。再例如,有关国际价值的研究路线则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三卷研究价值的逻辑,即“劳动二重性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体形成了“世界劳动国际价值国际市场价值”的研究构造。诚然,也不难发现日本学派在这一时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典型原著研究的学术老式。比较分析,中国大陆学派也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典型原著的文本研究,但是,更注重应用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结合“现实具体” “现实具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术语,常常应用在马克思主义

14、经济学措施论的研究中,此处沿用了这种术语,用来表达经济社会发呈现状。的变化,来研究国际价值的基本理论及政策应用。重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资本和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流动性严重受阻,两类国家之间也还没有正常的国际互换关系,因此,学界没有更多地关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也没有参与到法国学派、西德学派和日本学派的论战中,但是,仍然注重国际剥削关系的研究,并支持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论和辛普命题两种理论对老式国际分工模式的批判。到了2世纪80年代,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流动自由性不断提高,商品贸易规模也日渐增长,研究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热潮

15、开始兴起。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比较为导火线,环绕世界劳动、价值规律法则修正和不平等互换等之前法国学派、西德学派和日本学派争论的老式问题再次展开激辩。重要形成了以袁文祺、陈奇伟、寇俊瑞、柯阳、吴晓东等为代表维护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文本解释的正统论,以宋涛、杨西孟等为代表质疑马克思国际价值形成和存在的庸俗论,以及以童书兴、朱乃肖、赵从显等为代表关注“现实具体”变化对国际价值影响的现代论。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国际价值研究重要是回溯到了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劳动价值论之争,也延续和综合了其她学派的论战焦点,但是,像日本学派同样,流派众多,分歧明显。20世纪90年代,学界受到新自由主义

16、思潮的广泛影响,浮现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式”之争,也使国际价值研究的分歧达到新的顶点。一方面浮现了以李翀、杨圣明、赵战波等为代表的新正统论,综合恩格斯的国际生产价格论和西德学派的世界劳动论来发展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以童书兴、丛培华、何小峰等为代表的新庸俗论则转向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淡化了国际价值基本研究的理论爱好,中国大陆学派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掀起研究国际价值理论的新高潮。进入21世纪,中国大陆学派在反思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把马克思的价值逻辑在世界市场统一和国际分工深化的条件下推广到国际价值领域,可以称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国际推广时期。重要特性是把经济全球化看作资本和劳动力国际自由流动的集中体现,不再过多地争论国际价值形成的强约束条件,由此分歧也明显减少,可以统称为正统的现代派,即在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