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的叔叔于勒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38039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才的叔叔于勒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才的叔叔于勒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才的叔叔于勒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才的叔叔于勒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才的叔叔于勒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才的叔叔于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才的叔叔于勒(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是他们的弟弟的?(直呼名字)啊,显得多自然多亲切呀。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我”指谁?(与作者区分)若瑟夫的父母是谁?他们怎么称呼“我”的叔叔的?请你速读课文,找一找?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贼、小子、讨饭的这些称呼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难听的),一种是(美妙的)。一个是恐怖分子,一个是爱心天使,判若两人。那么真实的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怎样才能读出真实的于勒呢?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有这样一句名言(出示):不管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找着,直到发现了这

2、个字,这个动词,这个形容词才止。福楼拜福楼拜所言就是要我们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好,现在我们就从字里行间,从细节中去发现真实的于勒吧。预设1: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学生或许会说于勒是一个穷苦之人。教师引导:他的手为什么满是皱痕?满脸愁容,他愁什么?从而从文字背后理解于勒的变化他不再游手好闲,而是自食其力,他满脸愁容之下是一颗愧疚的,有责任的,善良的心。预设2: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善良)预设3: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

3、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教师引导,不愿,为什么不愿?自卑的后边是有自尊,不敢的背后是有责任心。于勒感觉“没有脸”,其实恰恰就是表现他要脸要尊严要温暖,老船长嘴巴里冷冷的于勒,其实是热热的于勒呀!预设4: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

4、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怎样才叫糟蹋钱?(败家子、啃老族、游手好闲、鬼见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真实的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如:以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如今变成了一个能自食其力,善良,有责任心的人。)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个已改过自新的于勒的?预设1: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此时旧怨

5、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预设2: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母亲因为什么事,说“我”疯了?你如何评价菲利普夫妇?势力、冷酷、自私是兄弟,还是路人这一切,决定于一样东西,钱!(未完)但是,对我的叔叔于勒,我们还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因为莫泊桑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请看投影:【投影展示】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自然主义文学流派领袖,法国作家左拉对这位短篇小说巨匠的评价很高。请看:【投影展示】左拉: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来读一读左拉的评价

6、(引导学生反复读“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怎样才能读出小说的“无限的丰富多彩”来呢?我想除了关注细节之外,还要关注人物,尤其是人物的生命起点。所谓生命起点就是人物最初的生成状态。那么,菲利普夫妇的生命起点是怎样的?预设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拼命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挣”字换成“赚”行吗?“刚刚够”这么拼命工作,却只能刚好解决温饱,不能有其他额外开支。用书中一个词来说就是拮据。书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二段)预设2: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

7、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非常痛苦”这难道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存状态令人唏嘘。他们是当时社会中的小人物。经济状况会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幸福指数。同学们,从开头几段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家庭不是一个充满着欢声笑语而是常常笼罩着阴霾的家庭啊!可是奇怪的是,这个阴霾的家庭却有些细节很让我们感到奇怪。你们发现了吗?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预设:“衣冠整齐”一般去干什么?(去很庄重的场合),而他们一家去做什么?(散步)散步是多么悠

8、闲的事呀,为什么这么庄重?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否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于勒会回来,会给他们一家带来幸福呢?预设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觉得“竟”字多余,删去行吗?“如果”是表示什么关系?既然是假设,为什么不大胆假设,而是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地用上“竟”字呢?当这句话重复了十年之久,这个本就谈不上希望的希望,应该就更加渺茫得成了一个遥远的童话了吧。文章也有个地方,我认为本应该用“竟然”,他却用了个“果然”。你能找到吗?预设2: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果然”是表示意料之中,对于于勒关于“十年不来信”的解释,菲利普夫妇真的信以为真吗?那封信难道没有一丝破绽?到南

9、美洲旅行,为什么不能来信?我们都能辨别真假,菲利普夫妇难道就会轻而易举地被一封信“忽悠”了整整十年吗?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其实潜意识里面菲利普自己都不太相信于勒会回来啊。那么再回过头来想想,菲利普一家的奇怪的散步。注意是“每个星期日”啊,年复一年都一样啊。他们如此打扮,与其说是盼望于勒,还不如说是在盼望一种体面的生活。这个“刚刚够生活”的家庭啊,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等待。这样的描述文中还有吗?预设1:“吃牡蛎”相关段落。预设2: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确实,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

10、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然而,现实总是风霜刀剑严相逼。所以,人生是需要一个梦来支撑的啊!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生,该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一个梦呢?在无可奈何之中,于勒的出现便成为了一种契机,成为了菲利普夫妇一个遥远的安慰。他们愿意从这个梦中醒来吗?你从那里得知?预设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不愿相信这是真的。预设2: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仍存一线希望。虽然历经十多年的生活的淘洗,这个梦的颜色越来越灰暗,但是,他们还

11、是不能醒来。他们为什么不愿醒来?不是他们不想醒来,实在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替代于勒的另一个梦啊!然而是梦终归要醒来,梦破碎了,灰色的人生啊,终于又彻底回到了那漫漫长夜中去了。可怜的菲利普们,还会有衣冠整齐的时候吗?还可能被一种关于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吗?小人物们的弱不禁风的人生理想啊,让人一声叹息,全身寒意顿生!这就是莫泊桑的小说,他无限的丰富多彩!无限的丰富多彩就是拥有着无限丰富的阅读视角和无限丰富的解读可能。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刺激我们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然而,生活或许比小说更要丰富多彩。生活的未知性和可能性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智慧去应对。于勒的命运、菲利普一家的命运是如此牵动着我们的

12、心怀,这份牵动就可能滋养我们青春的情怀积淀为我们青春生命的智慧。这就是经典阅读的魅力。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预设1:读出了善良,于勒的遭遇让若瑟夫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预设2: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预设3:读了悲悯的情怀。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让我们再次朗读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呼唤,结束这篇课文

13、的学习: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引导学生反复动情朗诵)拓展阅读:项链羊脂球课外链接:屠格涅夫: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度一: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金钱”实际上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情节的开端,小说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

14、”,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盼到“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而这些都只是因为于勒的两封来信。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第二封来信,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打算置一所别墅,而且就买别墅问题已经同人进行了商谈。”因为金钱的魔力,于勒一下子从过去那个“坏蛋、流氓”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福星”,二姐也因此促成了婚姻。可是后来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

15、惟恐不远,害怕于勒重新回来吃他们。于勒此时又成了“贼、流氓”。家里人对于勒的评价、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围绕着金钱转动,兄弟手足之情、二姐的爱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真正是富居海外盼相聚,穷在身边不认亲。角度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谁不希望衣食无忧亲人团聚生活幸福?菲利普一家人当然也是如此。可是他有个败家子弟弟于勒。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有情的,以致于勒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那份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他到美洲去。菲利普一家受尽拖累的情况显而易见:“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花几分钱买点零碎,也要讨价还价,争论半天;大姐、二姐的婚事迟迟没有着落。然而困窘的生活并不会磨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接到于勒在海外发财的来信,全家人的喜出望外也就不言而喻了。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救命稻草,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在轮船上遇上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不愿也不敢相认,实在是出于生活所迫,万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